吳志偉
(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龍騰中學 山東 德州 253000)
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影響下,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遷徙,尤其是在近十年來,農村父母到城市打工,子女則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等祖輩照顧已成為常態[1]。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所帶來的教育問題逐漸突出,家庭作為除學校外孩子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本篇文章以初中英語為例,對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英語學習興趣進行探討,旨在能夠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由于農村大部分地區學生多是在升初中后才開始學習英語,起步晚、基礎差,加上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平時缺乏父母關愛,在與祖輩生活中多存在祖父母溺愛的情況,這就造成他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容易出現逆反心理[2]。
因此,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因材施教,通過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拉近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從人格魅力上吸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關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從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始,例如,一位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也鮮少回來看或打電話問候孩子情況的學生,再加上說話有較重的口音,導致該位學生十分不自信,從不敢開口說英語。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談生活、談理想作為突破口,先從加強對學生平時生活、學習的關心以此拉近與學生的關系。當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你時,就能夠起到“親其師,信其道”的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是跟隨祖輩生活,但年齡的巨大差異使他們之間的溝通形成無法逾越的鴻溝。對于祖輩而言,在育兒上更多的是關心孩子生活上過得好不好,是否吃好、穿暖,卻在溝通上存在較大的缺口,尤其是在學習上,基本上是放手不管,亦或者說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根本無從管起[3]。
所以,家庭作為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就需要聯合家長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但在實際教學管理中,教師要正視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性,針對有條件、父母文化水平稍高的學生,可以聯合學生父母,通過微信視頻或qq視頻等方式,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可以創造一些與英語有關的話題,比如讓父母引導孩子可以多聽一些英文歌曲,每周看一部英文電影等,從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而對于只能依賴祖輩為孩子營造英語學習氛圍的,教師可以通過電話訪問或上門訪問指導的方式,讓祖輩們平時多注意與孩子溝通,多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平時可為孩子買一些課外英語閱讀書籍等。
雖然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上有較大的成長,但仍然是處于好奇心強、愛玩的階段,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平時缺少父母的管束和監督,在實際學習中很難集中注意力。因此,針對學生愛玩和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性,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游戲融入到實際可能教育中。
例如,在學習單詞時,教師不一定就要根據教材按部就班,而是可以充分結合本土資源,將學生在農村中常見的資源與英語詞匯教學結合。如組織學生開展“農場-賓果”游戲,即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而后讓其想一想在自己家里種植的農作物或養殖的動物有哪些,用英文怎么拼寫,在教師喊3、2、1后,小組開始搶答,由教師將學生給出的單詞寫到九宮格中,比一比看哪一組更快連成一條線。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調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英語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初中生而言,單純地依靠45分鐘的課堂學習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再加上農村學生基礎薄弱,并且缺乏父母監督學習的留守兒童較多,要想攻破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初中英語學習的難關,還需要加強課外英語實踐活動。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后或者是每周利用1-2節自習課的時間,為學生播放一些英語短片,并在看完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而后讓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用英語還原短片中的情節。又或者,教師可以在每上完一個單元后,就組織學生開展“情景演繹”比賽,即根據本單元內容,確定主題后,讓學生圍繞主題,自由編排一個簡短的“情景劇”。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讓農村初中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英語拓展活動中,一方面既能彌補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導致英語學習氛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強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