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慧
(北重一中 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首先,教師提問題能力有待提升。對于很多一線教師來說,對“問題驅動”策略的掌握還有待加強。“問題驅動”策略的實施,需要問題在前,而很多教師在準備問題的過程中,考慮不周全,問問題缺乏章法,想到哪就問到哪,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對教師的問題摸不著頭腦,導致問題在課堂上得不到驅動學生的效果。還有的教師,問題的提問不夠發散,只提簡單的判斷正誤類問題。實際上,這樣的問題仍舊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在面對這樣問題時,沒有太大的思考空間,也不會激起學生產生太多求知的欲望。另外,教師在提問的展現方式上過于死板,教師提問等學生回答的形式也不利于抓住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也連帶著對課程內容表現得無動于衷。其次,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尚需引導。就目前來看,以初中為例,大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表現在,在課堂上,學生理解不清楚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問東學生想西,既拖沓了課堂進度,也讓學生飽受挫敗感的打擊。并且哪怕學生能清晰地接收到問題,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去解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想要讓學生調動邏輯思維、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總結歸納能力進行問題的解決,但是學生卻遲遲不知道先將哪里作為起點來開始解決問題。教師著急學生遲遲不行動,學生著急摸不著頭緒。這樣長期下去,學生更沒辦法塑造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果要想更好地踐行“問題驅動”策略,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問題驅動”策略的背后經驗總結不到位。“問題驅動”策略的應用,不僅僅只在課前和課堂之上,也不僅僅只在于教師和學生像孤島一樣各自提升能力,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鏈接起來,在溝通中共同進步。在實踐過程中,不少教師會發現,在別處應用良好的“問題驅動”策略一到了自己的課堂上就水土不服。捫心自問,自己準備的問題也相對符合要求,學生在課堂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整體來看課堂效果就是不好。面對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教師自己應該對課堂教學進行復盤,并且要對課堂內容完成程度進行打分,同時也要去同學生就課堂內容進行溝通討論。在這樣一系列的操作后,教師客觀地進行經驗總結,并在設計下節課之前深度考量并應用在備課當中。
2.1 教師拋出問題,把握相關性、趣味性、發散性特征。教師在“問題驅動”教學準備問題階段,需要顧及這三個方面。首先,要考慮問題的相關性,問題要同教學目標相匹配,也要同學生的現有思維特征相配。其次,要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可以適當地采取場景化問題引入等方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最后,在基礎知識上做一些適當地提升,幫助學生發散思維。例如,在學習數學七年級《命題、定理、證明》一課時,在課前,教師就命題、定理、證明的定義和區分進行梳理和總結并依托生活場景提出問題,編好導學案;在課堂上,教師根據課前準備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生活中的命題、證明以及定理;教師通過提問定義、定理等概念,引導學生課后自行探討這些概念與命題、定理、證明的應用區別以及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體現。
2.2 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的鼓勵引導。雖然很多學校近些年來在教育質量上已經有了顯著地提高,但由于很多學校教學硬件設施的不夠完善,導致學生素質方面以及學習方法落后,仍有差距。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問題驅動”策略在課堂上的應用。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信,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去調整應用“問題驅動”策略。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第十一章《三角形》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這兩課時,教師可以考慮這兩課的內容相似性進行對比學習。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借鑒一些教師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案,將有關于基礎知識的引入、提出的相關問題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但也要因地制宜,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酌情引入發散拓展部分的問題并要注意問題引入的循序漸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制作各種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觀察不同三角形之間的區別和相似點來完成課程導入;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在學生提不出來新觀點時給學生鼓勵和啟發,一定要讓學生自發地完成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步驟。
2.3 教師與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共同完善“問題驅動”策略。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像是天平上的兩端,只有雙方通過溝通,合理增添砝碼,才能夠最終達到平衡狀態。“問題驅動”策略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磨合,而溝通是完善這一策略的最好調和劑。例如,在學習九年級教材中《投影與視圖》一課時,教師要明確“問題驅動”策略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在探討中得出結論。因此,溝通交流才是這一策略的核心要義。如在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過程中,教師盡量通過多種方式、多種角度進行問題的展示,比如進行動畫演示、實物演示等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到位教師問題的含義。而教師也要做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出與自己預期不符的問題。比如學生問教師為什么會產生投影。教師在應對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有耐心,要從理論和常識方面給出學生能夠理解的答案。比如面對學生問出為什么會產生投影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從物理科學角度上分析投影的形成,并抓住學生這一興趣點和學生進行探討,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自發去查找資料。教師也要在回答問題上多走一步,把問題最后引回到數學問題上來。通過與學生溝通合作教學,發現好問題,修改補充教學方案,不斷完善“問題驅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