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福
(福建省平潭澳前鎮潭角底小學 福建 平潭 350400)
數學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它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都是發現多數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其主要原因要歸咎于學生們對問題解決題型的“茫然”和不知所以。“復雜”、“題意理解錯誤”“找不到數量關系”等問題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由于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水平低。因此,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注重其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這不僅需要學生們作出必要的改變,同樣也要求作為引導作用的老師,能在教學觀念上也作出相應的調整。
與語文的感性閱讀不同的是,數學閱讀具有理性、客觀、不容歧義的特點,強調學生能夠具備正確理解文段的審題能力,而現實生活中,學生們常常由于個體差異而出現閱讀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倘若在剛接觸相對復雜的數學閱讀時,學生沒有在教師統一的引導下閱讀,很可能會有不少基礎薄弱的學生會陷入審題不清、抓不住數量關系的混亂和困惑之中,感到云里霧里的。所以,教師在學生初涉解決問題的階段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在課上應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引領他們深入文段,進行理解。若出現相對復雜的題型,則需要老師們對文段耐心地進行句句分析和講解,并厘清文段當中的數量關系。以此讓學生學會如何將文字轉化成數學關系,從而達到真正理解文段、準確把握題意,解答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討論,做筆記、總結題型。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分數解決問題》為例,題目: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吃了5/8,還剩15千克。問:一共買了多少千克大米?對于不少“數困生”而言,看到這樣一道涉及分數的解決問題,往往理不清頭緒。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課上對這段文字中的數量關系進行講解、分析和理清頭緒。可以結合現實生活,通過以“買來大米的重量-吃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這類具有生活化,淺顯化的語言,讓解決問題走進“數困生”們的世界。接著再引導學生們將未知數設成x,對應題目中的數字列方程,可得列式:x-(5/8)x=15求解。教師此時還可以趁熱打鐵,將大米換成學生喜歡的冰淇淋、奶茶等貼近他們生活的物品,出幾道同類題目,讓學生課上舉一反三,課后交流、總結題型,深化學習的效果。以此拉近學生和解決問題的距離,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數學閱讀素養。
作為數學的一個重要模塊,解決問題自然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其抽象、枯燥的一面。課上,教師固然能夠做到細致的講解,但仍然避免不了有部分早已對數學“棄療”的學生提不起精神。對此,如何讓數學情境更加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成了擺在不少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基于此,筆者認為,在培養數學閱讀中可以考慮添加一些必要活動,或可有效增強數學閱讀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自行創設或者鼓勵學生創設一定的情景,讓他們開展各種有趣的解決問題情景劇、有獎競答活動、一題多解競賽等趣味文娛活動,豐富學生們的閱讀活動,讓他們體味到解決問題的樂趣,以此達到提高學生數學閱讀理解水平、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終目的。
說起拓展課外閱讀,可能很少有人會聯想到數學。畢竟,在不少人的觀念里,閱讀是人文的科目,與理科思維的數學毫不沾邊。實際上,這樣的觀念是一種思維誤區。所謂“見多識廣”、“熟能生巧”指的是人們看多了各類的事物,自然見識就增長了;常常練習一類事情,自然在熟練中也會生出技巧來。這樣的道理也同樣適用于以理性思維見長的數學閱讀當中。當學生長期閱讀各類具有情境題目的時候,由于思維具有彈性的適應能力,便會自動習慣這種由情境設置的問題。另外,隨著學生在平時的課外數學閱讀當中,不斷地將數量邏輯與文本相結合,那么隱藏在文字下面的數量關系自然也就浮出水面,變得容易把控。這一點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極有裨益。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關于《時間、速度與路程》一課中,主要的知識點是一些相關的公式和具有數量關系的簡單運算。而課文中例題多以常規性的基礎題為主。如:一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這個階段只適合學生扎實基礎,對于解決實際問題,有所局限。但如果教師在后期鼓勵學生展開課外閱讀,讓學生接觸一些有趣的情境,例如:一只蝸牛從12米的井壁向上爬,白天爬3米,晚上向下滑2米。問:這只蝸牛幾天可以爬到井口?這種現實情境較強,且又具“游戲”性的題型會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興趣。倘若學生們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能力對其進行解答,那么其內在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將會是激發其探索數學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持續動力。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從課堂引領分析、創設趣味情境、拓展課外閱讀三方面入手,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及教學質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當中培養數學閱讀,在閱讀當中鍛煉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