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北平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第十中學 吉林 長春 130200)
價值觀為學生投身于社會發展之中所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品格,而在教學領域之中,是否能夠促使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會影響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總體素質。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切實分析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塑造價值觀的有效性方式,提高歷史教學工作開展的質量與有效性,從而促使每名高中生積極構建良好的價值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觀塑造的途徑。
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判斷,價值觀并不是天生或一下子形成的,它會隨著社會環境、時間和閱歷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直至成熟。在對事物進行判斷時,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必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明白什么是善良美好、什么是邪惡丑陋,從而讓學生成長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對于一件大事的完成,必須理念先行,只有正確的觀念才會引導事情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正確認識歷史教學與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關系,明確教學人物不僅僅是要傳遞歷史知識,還要通過歷史方式和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除此之外,教師本身也要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正確的認識,不斷加強對歷史觀念的認知,豐富自身的歷史價值維度,從而更好的開展歷史教學。高度契合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人才的教育目標。實踐方能出真知,再多的知識灌輸只是紙上談兵,學生們不能貼切的感受到其中的真實內容。我們國家保存了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戰爭年代的遺址,也有古代的各種歷史檔案,如今很多地方的博物館均有收藏。老師可以通過對歷史文化古跡的參觀走訪,通過現場講解讓學生們真實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歷史和問題,對于今天的啟示老師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當學生能夠將價值觀合理應用于現實的發展,學生才能切實認識到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也才會更加容易接受價值觀的內涵,實現自我的發展。所以,教師不要將歷史教學僅僅作為一個簡單的應試課程,要認識到它所承載的學科任務遠遠超過本身的價值。要有一個端正的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教育觀念,促進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
在高中歷史教學之中,研究型學習模式能夠作為新型學習模式之一,在運用研究型學習模式的過程之中,則通常是以小組為主,根據某個目標或是相應的問題,先提前搜集好相關的資料,通過課上資料分析、以及課下交流互動等方式來進行有效性的學習。而以研究型學習模式所具備的作用來說,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得學生在小組探究之中闡述自身的觀點及想法,碰撞彼此之間的思維。課內課外資料的收集,也有助于推動學生塑造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并且,在上述過程之中也非常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素養,使得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產生深遠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課的教學時,那么就能夠運用研究型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教師應先將學生科學劃分為幾個小組,而后讓各個小組中的成員在課前將相關資料收集準備好,對此能夠利用網絡技術搜集資料,或者也能夠至圖書館之中來搜集歷史資料。另一方面在課上資料研究期間,教師則應讓學生針對本小組所收集到的全部資料,在組內進行積極的探討以及互動,能夠充分研究與分析五四運動以及北伐戰爭的歷史過程,學生在進行研究型學習之后,則能夠充分的了解到在五四運動后,我國革命之主導力量即為無產階級,使得學生能夠以客觀的視角,根據唯物史觀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知識加以學習,而在上述過程之中也非常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
伴隨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化技術的飛速進步,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對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較為普遍,這是由于多媒體技術所具備的優勢十分凸顯,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技術具備直觀性、形象化以及生動性等諸多特征,若可在實際教學之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那么則可將歷史圖片及視頻等相關的資料,直觀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以便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學習之中的主動性、以及實際參與程度,還能夠燃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以及熱情,這樣不但利于保障學生的歷史學習成效,也利于確保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開展。在塑造價值觀的整個過程之中,若能夠積極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還能夠為學生提供重要的歷史實證,使得學生能夠針對相應的歷史資料,對于歷史事實予以深入、客觀的探討和分析,這樣則十分利于推動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開展《人民解放戰爭》一課教學時,教師就能夠利用于多媒體技術來推動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能夠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將重慶談判的相關照片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能夠深入分析國民黨真戰爭和假和平之根本動機。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出關于土地改革的文物照片,和解放戰爭中支援前線的相關照片加以比較,這樣則能夠促使學生深入解讀相關的歷史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在此過程之中來深切的體會到共產黨和人民在歷史時期所作出的努力,了解到共產黨獲得最終的勝利,是由于其獲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如此則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工作開展期間,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式均較為滯后與單一,而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會影響到學生的歷史學習主動性,并且這種方式也更為強調于直接講述歷史知識,而未能夠促進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所以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之后,所產生的教學作用也不夠明顯,而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之中也僅能夠獲得淺顯的進步,難以對于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等方面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1]。再者,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其所運用的教學方式及模式會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成效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及時摒棄以往消極滯后的歷史教學模式,善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推動學生獲得綜合性的進步與發展。對此,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則能夠運用于對比教學法來進行教學,以古今中外之間的有效性對比,針對價值觀所產生的變化,指引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
例如,在進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一課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則需運用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塑造價值觀。如教師能夠讓學生去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所具備的優點和不足,并引出幾個事例,指引學生去感知歷史事例所蘊含的價值觀,如能夠從仁、義、禮等方面精神來促進學生充分的認知與了解古代文化,也能夠使得學生更為充分的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強化開展實踐教學工作,這樣不但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水平,也利于促使學生良好運用歷史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同時也能夠在此過程之中來深化學生體會價值觀,并塑造價值觀。以具體的方式來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重視于高中歷史知識之實踐性,做到聯系于實踐內容,以強化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水平。以主要的實踐內容來說,則包括生活案例分析、以及指引學生切實投身于生活實踐之中,這樣學生則能夠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例,對于歷史價值觀予以更深層次的體會與感知,明確自身應以何種態度及行為去對待現實生活,從而實現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在開展實踐教學工作的過程之中,應確保自身所設計的實踐教學內容以及方式,能夠符合于學生的內心需求,也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之感,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用,吸引學生投身其中,并逐漸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使得高中歷史教學工作開展之重要價值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彰顯。如今的學生思維更加敏捷,接觸新鮮事物的速度之快驚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如今的教學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比如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播放影像資料,讓學生切身感受當時的文化歷史變遷。其次教師也可以進行案例對比教學法。這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法,教師可以出多個案例,案例發生的社會和時間段不同,讓學生對價值觀進行分析和對比,并找出其中的不同及原因。也可以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講課,教師作為點評的評委,對其中講的不太對的進行修正。
例如,在進行關于革命歷史方面的教學工作時,那么教師就應重視開展實踐教學工作,針對相關內容,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去積極參觀博物館、或是烈士陵園等,這樣則非常利于培養高中學生之愛國主義情感,而在講述西方歷史知識的過程之中,教師則能夠運用于中外對比的方式,并結合于生活實際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實現塑造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之中,若能夠促進學生塑造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那么則非常利于促進學生的日后發展。所以,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需將塑造價值觀放在關鍵的位置之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此則能夠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予以指導,推動學生獲得綜合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