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尤芹
(遼寧省本溪市第四高級中學 遼寧 本溪 117000)
所謂公民意識就是指在一個國家中,每個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和在國家中需要履行的權利和義務都有充分的自我認知。隨著新高考的實施,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式發生變化,改變傳統要求學生盲目背知識點的教學方式,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點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即法制意識,道德意識,環境意識,世界意識等等。因為是高中生相比于初中生來說思想更加成熟,已經初步具備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的能力,通過歷史事件加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能夠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歷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歷史是已經既定形成的,但是歷史是后人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斷歷史具體發展過程中每個人物在歷史事件發展中的角色、位置和作用。歷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怎么說怎么是。由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靈活、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對歷史現象展開思考,增加與歷史之間的聯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公民意識,教師應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所含有的公民意識教育內容。比如在必修一教材中主要體現“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講解近代中國反侵略、反壓迫、求民主的教育專題,比如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等一系列反侵略、維護祖國主權和領土統一的戰爭。在課程講解完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帶領學生開展歷史紀念日活動,比如9月8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抗日戰爭紀念日優秀作文評比活動,引導學生在作文里面充分體現中中國人民是多么團結,多么堅韌不拔,10年抗戰最終取得勝利,迎來新中國;或者在抗日戰爭紀念日那天帶領學生一起采訪參加過抗日戰爭的紅軍爺爺,整理成采訪資料,讓學生在文章中充分認識到日軍侵華戰爭對我國各族人民造成的傷害,從而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有十分龐大數量的歷史影片根據過去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而成,有紀錄片、電視劇、電影等多種媒體形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設施設備,組織學生一起欣賞歷史影片,在影片中引導學生更加詳細的了解中國各項制度的產生背景,了解不同地區的社會習俗,從而推動學生逐漸形成公民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社會責任感。比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相關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單獨抽出來兩節課,為學生播放《南京大屠殺》紀錄片,通過賞析影片,增加學生對抗日戰爭當時社會環境的了解,了解戰爭的殘酷,增加學生對和平的熱愛,增加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公民意識,應開展教育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開展鄉土歷史教育活動,鍛煉學生社區服務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習俗和歷史文化。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鄉土歷史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鄉所含有的地理優勢、自然優勢、歷史優勢,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增加對家鄉淳樸文化氣息的理解,增加對家鄉的認識和認可。比如在學習完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之后,學生已經充分了解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的演變。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所在地,引導學生嘗試查閱資料,了解當地歷史長河中都發展過哪些朝代,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和歷史事件值得紀念。比如陜西西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名稱古都,歷史文化深厚,定期舉行國際書法年會、古文化藝術節、兵馬俑石榴節等具有西安特色的節日,通過帶領學生一起參加這類節日,增加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歷史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今時代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無法滿足學生公民意識的需求,由此在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歷史紀念日活動,增強學生愛國情懷;帶領學生一起欣賞歷史影片,更加形象生動的感受歷史的變遷、感受歷史人物的偉大事跡;組織學生開展鄉土歷史紀念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增加學生與歷史的情感溝通;不斷加大教育宣傳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勇于承擔自己在社會上的責任。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不斷增加人文素質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