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潔 李曉露
【摘要】 湘西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已經初見成效,各地的博物館、線上非遺平臺都開始對非遺進行圖文、視頻的數字化記錄。這種保護模式有利于非遺信息的存儲,對非遺的傳播效果有限。對非遺數字化的傳播,可將其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拓展傳播渠道,以有效挖掘潛在受眾群體。
【關鍵詞】 非遺;虛擬化;產品;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077-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虛擬現實技術視域下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模式研究”(18YBQ112)研究成果。
湘西州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在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上,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歷史變遷,創造出燦爛輝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合力推進非遺數字化保護,湘西州出臺了《關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機制的通知》,大力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為非遺數字化的存儲、非遺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這些學術性的數據資料為非遺的研究提供便利的同時,卻脫離原有的文化語境,生澀的圖文資料、數據難以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對非遺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設計,從而有效推廣非遺、傳播本土文化,已經成為當前學界重要話題。
一、湘西非遺數字化建設現狀
數字化是將信息以可度量的數字替代,形成數字模型,最終形成代碼引入計算機,實現信息的海量儲備、光速傳輸、高速分析、云端共享。隨著數字化時代來臨,非遺得以生存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湘西非遺數字化建設呈現出技術發展不均衡、數字化產品單一、宣傳力度匱乏現狀。
(一)數字化技術發展不均衡
在非遺數字化建設方面,目前湘西非遺的數字化建設已形成一定規模,湘西州博物館、非遺館是湘西最重要的非遺數字化建設基地。博物館擁有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設備,比如LED大屏、觸摸屏、VR互動、多媒體系統等,博物館的建設、用戶體驗等方面獲得很好的社會認可。
相比較而言,其他縣級博物館、傳習中心等地數字化技術發展整體狀況薄弱。比如鳳凰縣山江苗族博物館、龍山縣里耶秦簡博物館、花垣縣十八洞苗族文化博物館等,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僅以錄像、拍照、圖片等方式進行存儲記錄,數字化設備、技術不高,非遺數字產品的趣味性、互動性、創造性等方面有所欠缺。
(二)數字化產品單一
非遺數字化是利用計算機的采集、處理等技術,將非遺內容數據化,還原成共享、再生的數字形態。目前,湘西州主要通過非遺文化數據采集、圖文、影像收集等建立非遺博物館,以傳承人口述視頻、技藝展示向大眾進行傳播。
當今社會經濟、文化迅猛發展,湘西非遺數字化產品的開發應是多維度、立體發展,比如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數字化非遺產品進行二次創新,將非遺元素與游戲、動漫等文創產品相結合,使湘西非遺從博物館中“走”出來,更貼近當代受眾的生活,吻合受眾的消費習慣,拓展其傳播渠道,以形成非遺在當代社會傳承和發展的良性機制。
(三)缺乏宣傳力度
隨著信息化飛速發展,非遺傳播渠道、受眾都有一定的變化。近年來,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然而湘西非遺線上傳播卻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從目前線上博物館、新聞媒體的傳播內容和效率來看,湘西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單一、宣傳力度有待加強。例如微信中“湘西非遺”視頻號為非遺傳承人、愛好者自行拍攝、上傳,缺乏權威、系統的內容框架,傳播效果有限;通過微博、知乎、嗶哩嗶哩網站、抖音等渠道搜索非遺信息,其內容零散,且關注度不高,傳播效果有限。
當前青年網民數量占比較大,現代生活節奏快,大多利用碎片化時間休閑娛樂。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應積極提升非遺內容的趣味性,對其藝術形式進行現代化加工,以保證非遺內容傳播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二、湘西非遺虛擬產品的開發
虛擬現實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結合相關科學技術,生成與一定范圍真實環境在視、聽、觸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數字化環境,用戶借助必要的裝備與數字化環境中的對象進行交互作用、交互影像,可以產生親臨對應真實環境的感受和體驗”藝術家通過對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采用人機交互手段,復原非遺場景,給受眾提供沉浸式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極大豐富湘西非遺數字化的展示、傳播方法,受眾可以通過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力覺、運動等對非遺內容進行體驗,使之觸手可及,使受眾對非遺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而豐富。
(一)非遺游戲式產品的開發
文創產品,是通過設計者的技術和創新,借助高科技手段賦予產品進一步創造、升值。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必須融入現代生活,將現代設計的技術、時尚元素、受眾喜聞樂見的體驗形式與非遺傳統文化的精髓相結合,以保障非遺產品在新時代的影響力。如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將非遺文創與游戲進行結合,一方面,湘西地區豐富的非遺內容為游戲的設計提供了素材參照;另一方面,游戲的傳播也為湘西非遺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目前湘西的大量非遺內容已經在游戲中有所體現,比如“國潮風”“復古風”等題材,將有苗繡元素的文創產品設計到互聯網游戲中,比如設計為游戲人物裝扮、服飾、配飾、裝備等,通過滿足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為年輕群體認識非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供新的渠道。
(二)非遺交互式產品的開發
非遺交互式產品旨在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給予受眾和產品之間建立相交、互動聯系,虛擬現實技術助力湘西非遺數字化產品開發,以VR虛擬全景展示對非遺的歷史空間進行再現,受眾只需借助VR眼鏡等設備就可全方位對非遺文化進行交互式體驗。例如將湘西比耳竹編、傳統農耕習俗、苗族武術、苗族歌謠、舞蹈內容進行虛擬復原,受眾只需要穿戴VR設備,即可在數字空間中全方位模擬竹編制作、傳統農耕插秧、唱歌、舞蹈等內容,充分感知湘西非遺文化。
目前,在線下游戲廳已經開始形成線下湘西非遺沉浸式VR體驗項目,為受眾提供視聽一體、娛樂性強的沉浸式體驗。
(三)非遺動漫化產品的開發
動漫是青少年重要的娛樂、休閑方式,用動漫來傳承非遺,可以培養非遺傳承人,潛移默化地引導受眾對非遺的關注和認同。非遺中有豐富的故事框架和設計元素為動漫的設計提供創作思路。比如將湘西民俗文化通過動漫進行表達,以生動、趣味的動漫形式予以呈現,湘西獨特的紋飾、藝術造型也為動漫形象的設計提供參照,加深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部分影視作品已將湘西非遺融入動漫形象、動畫內容中,這種將非遺元素進行數字加工,形成動漫產品,在電視、網絡媒體中進行傳播的方法,能充分發揮數字化非遺的價值,促進非遺在當代年輕群體中傳播的有效性。
三、非遺虛擬產品傳播渠道的拓展
傳播是非遺傳承的核心,傳播渠道應是多元化、立體化的方式,充分挖掘動漫、游戲、短視頻等傳播渠道的優勢,有效推動湘西非遺內容的傳播。
(一)移動端的互動式傳播
移動端互動式傳播模式豐富非遺傳播渠道,拓展終端類型,打破時空的限制,使受眾不再是單向、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互相促進推動,并且根據自身需求做出個性化選擇,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在移動媒體場景下,以手機、iPad為代表的移動設備作為最方便、快捷的接收端,線上博物館、非遺館、微信、手游、短視頻、App游戲等作為常用軟件給非遺虛擬產品的傳播提供平臺和渠道,虛擬現實、圖像處理等三維交互式技術的發展更是從技術層面給予支撐,從用戶沉浸式交互體驗、虛擬角色交互式游戲等產品著手,在提升受眾的娛樂感、參與感、沉浸感的同時加速非遺的傳播。
比如將湘西非遺傳統技藝設計到電競手游中,用戶在體驗游戲的快感同時加大用戶的參與,提升用戶粘度,更利于非遺虛擬產品的傳播。比如將湘西非遺傳統節日、傳統歌藝等,通過虛擬現實、三維動畫等技術,利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在手機端觀看立體化原生態非遺場景。
(二)數字產品的趣味化傳播
非遺是當地人民生活經驗、審美情趣的體現,其內容具有時代性。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非遺的功能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受眾的生活需求,對非遺的傳播思路也應與時俱進,根據受眾的喜好進行現代化轉變。
當今快節奏生活下,人們娛樂時間呈碎片化特征,非遺可結合當下熱點話題以及新的生活習慣,開發動漫、游戲、娛樂產品,保障非遺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例如當下熱門“古裝換臉APP”,將湘西非遺苗族服飾至于虛擬場景中,用戶只需拍照上傳,即可感受自己在虛擬場景中還原非遺歷史場景。苗繡、年畫、土家族服飾等,都可以提取非遺元素,廣泛應用到游戲、動漫和娛樂產品的設計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滿足受眾娛樂體驗的同時,增強非遺對受眾的吸引力,加深受眾對非遺文化的理解。
(三)公共場所的數字化傳播
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在非遺領域的傳播已成為發展趨勢,數字化技術可以將傳統非遺文化轉化為數字格式進行數據存儲、分析、管理。湘西州數字博物館、非遺館的建立,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為公眾提供便利、交互式、沉浸式體驗的文化服務。
運用數字技術傳播是將非遺向“動態文化”的創新發展,對非遺傳統文化內容的“再創造”,通過在公共場所數字媒體信息發布系統,借助智能化信息屏進行普及,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顯示屏等進行廣泛傳播,利用人們碎片化時間了解、接受湘西非遺產品,以滿足大眾文化需求,吸引青年人主動了解和傳播非遺。
四、結語
將湘西非遺數字化納入博物館只是第一步,非遺的數字化開發應注重與新技術結合,開發符合當代消費群體需求的產品。與此同時,通過數字技術拓展非遺傳播渠道,改善非遺體驗方式,以保障非遺的傳播效果。
作者簡介:
盧潔,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湘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字藝術、視覺傳達。
李曉露,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湘潭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數字藝術、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