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何濤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隨著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穩步實施,縣域經濟的改革創新發展再次進入輿論視野,成為城鄉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和服務模式創新的熱點話題[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推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使鄉村振興戰略擁抱“互聯網+”,加大縣域經濟服務領域的軟硬件資源、服務能力建設、指標體系建設,對縣域經濟服務領域進行改革創新,拓展“互聯網+縣域經濟”服務領域,繼而形成完備的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縣域經濟服務體系是時代賦予的新要求,以成為新時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選擇。
近段時期,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國民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縣域經濟工作出現了不少困難。適應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深化縣域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縣域的經濟發展工作就必須抓重點、強基礎、補短板。伴隨著農村基礎設置建設工程的穩步推進,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電子商務進農村、農業物聯網、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推動的新業態方興未艾。具有互聯網思維與實踐技能的經濟管理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縣域經濟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問題之一。鞏固農業、農村發展大好形勢,適應未來農業發展趨勢,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穩步實施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必須主動迎接挑戰,突破“互聯網+縣域經濟服務”模式下的基礎條件建設與服務人才匱乏的瓶頸。
公共資源平臺建設和服務模式改革已成為關系到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能否取得實質性效果,轉型發展的空間能否進一步擴展的關鍵因素。科學合理的公共基礎資源,具有扎實計算機信息化專業知識和宏觀經濟視野的縣域經濟服務團隊,才能為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專業的服務和高質量的指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和服務模式改革兩個領域中,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是著力點,服務模式改革是突破口。用互聯網、區塊鏈技術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不斷強化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用“互聯網+”技術與思維建設服務型人才隊伍,建立科學適用的縣域經濟服務體系為縣域經濟保駕護航是促進縣域經濟轉型發展關鍵因素之一,二者相輔相成,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盤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優化配置發展資源一直以來都是縣域經濟研究的熱點話題[2],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多數地方在縣域經濟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局限于支撐縣域經濟發展交通、水電、環境等硬件指標建設,忽視了商業發展所需的信息化條件與商業資源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信息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過程中也往往局限于平臺本身的建設,忽視對平臺的實際利用與監管服務培養,這與以信息化提升咸魚經濟發展活力的戰略本質是相矛盾的。應將基礎資源、資金資源、智力資源等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逐步豐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可交易資源,要改變原有狹隘資源交易與建設思路,使交易資源不斷完善,同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戰略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什么資源,缺什么資源,才是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重點建設的服務的方向。同時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互聯網+經濟”新業態的發展特點,逐步細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監管和服務的方向,把與縣域產業特色和經濟轉型發展緊密結合的平臺資源建設好、建設強,推動縣域經濟轉型發展,使之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發展的助推器。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縣域經濟服務能力改革已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由于對“互聯網+縣域經濟”新業態的認識不夠全面,導致當前部分縣區在經濟管理工作中,重引資、輕管理、重建設、輕服務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限制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活力。轉變思路,重視管理與服務能力的建設不僅是對當前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的內在要求,更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創新創業,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實施,農業產業和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具有“互聯網+縣域經濟”的復合技能、管理、服務人才短缺,服務模式的僵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滯后,促使我們必須推動公共資源的信息化與經濟管理服務模式融合發展,將公共資源的信息化建設、監管服務能力建設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全局中去考慮,對原有不能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監管服務體系進行必要改革。在具體的服務模式改革中,應在建立健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基礎條件建設中更加注重提升服務水平、拓展服務領域、完善服務體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在一般性公共資源交易中,重點關注資源信息的完整性與實時性。而對較為重要的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在注重資源信息的完整性與實時性的同時,重點監管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后續的資源交易與利用的跟蹤服務,以此提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與應用的科學性與靈活性,最大化的提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公共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激發縣域經濟主體的創新創業創造能力應是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和監管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縣域經濟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難,一些相對傳統的農業和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換檔期成了縣域經濟工作的“堵點”和“痛點”。轉變發展模式,轉換增長動能就必須回歸到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建設的根本上來,潛心于精研擴展資源平臺服務領域,支持大眾創新創業創造把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才是突破的關鍵。要不斷融合創新,鼓勵自主創業人員和縣域經濟主體精研技能、注重創新,使經濟主體的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創業熱情不斷迸發,創造渠道更加多元。從創新到創業再到創造是一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伴隨著資源配置優化和生產力的解放,“互聯網+縣域經濟”的生產關系必將不斷變革,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將會不斷涌現,進而促進農業產業和縣域經濟整體質量提升,拓展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農業產業與縣域經濟質量提升又會反作用與創新創業創造,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完整生態系統。
當前各地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都將盤活經濟發展資源才和服務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總目標。但是,由于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和發展資源差異等客觀條件限制,在具體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與管理服務實踐中,真正將上述目標落到實處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并不多。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釋放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構建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環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單純依靠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建設與監管服務是遠遠不夠的,建立創新創業良性發展環境才是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構建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要在充分調研,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縣域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在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對自身定位有清晰地認識,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空洞目標。要結合不同縣域所在地的農業產業特色、農村發展條件統籌規劃、有的放矢,應秉承回歸農業、服務“三農”、盤活資源、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一根本發展宗旨。應深刻認識到,構建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是提升“三農”工作水平,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縣域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能力的核心工作。因此,在構建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縣域過程中實施的方式方法更應注重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理念,充分凝聚縣域經濟發展全要素,注重鄉村振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戰略融合,結合縣域自身所具有的發展資源、科研實力、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等因素綜合評定。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上埋頭鉆研、努力提高,整合資源、構建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和監管服務體系建設需要站在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做好整體規劃設計,依托自身優勢和縣域經濟發展特點不斷積累經濟社會發展資源,不斷改革、創新,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創新、拓展服務領域為主線,不斷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的經濟服務領域。平臺建設不僅要與地方農業產業和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還應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眾所周知,河南省地域廣闊,各地區的農業產業特色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不同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和服務領域要與地區產業緊密結合。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服務領域中,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充分調研農業產業、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現實需求,找出束縛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同時結合自身優勢,積極與地方產業發展尋求合作,簽訂合作協議、創建共同科研和發展平臺。在社會需求提升和技術不斷進步的大背景下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實現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使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不斷細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服務領域不斷擴展。平臺發展要在與地方產業合作、產業融合中要提高服務質量,讓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服務內容與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的總目標緊密結合。在服務領域拓展過程中充分與地方產業發展平臺對接,創新貼近地方實際的服務方式和服務領域,探索適合地方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最大限度地提高地方產業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5]。
鄉村振興戰略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破除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就必須堅定的擁抱鄉村振興戰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作為信息化時代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要重點著力于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資源平臺建設與服務體系完善。在實施過程中要用精雕細琢的精神加強平臺建設,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管理與服務素養,用一絲不茍的態度專注資源的優化配置,讓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識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加高效、透明、實時的公共資源和服務,進而使縣域經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使“互聯網+縣域經濟”在融合發展中不斷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新希望,帶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進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