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松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任何語言的教授與學習的目的均是在生活在運用此種語言,然而語言的運用不僅與語言規則的掌握相關同樣也與母語國的文化息息相關,對該種語言母語國文化了解過少可能導致學習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出于無意冒犯母語者的文化禁忌,甚至造成文化間的沖突問題。因此在語言教授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基礎規則的教導,同樣必須使學習者更為深入掌握該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早年間進行深入的語言研究過程當中,很多語言學研究者已經發現語言正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最為凝練的體現。如中文的模糊性和具備更多個人理解空間的特點,正是中國文化中內斂以及含蓄的有效體現,英語對于英語國家的文化而言同樣如此。同樣是英語國家文化不同則語言的表現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如英國的語言相對來說更加嚴謹,因此在具體的運營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比較規范,嚴格按照相對應的規則和要求有效應用。例如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習慣性的應用,相對來說比較長的語句結構,在句式的完整性方面,往往也進一步強化,具有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句型和口語模式。相對來說口語中所應用的具體語言特點和書面語也有著比較相似的地方,同時充分體現出英國人的性格,而針對美國語言來說,在應用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更為簡單,更加方便,具有親和多的特點,對于錯誤的容忍度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因此在具體的語言學習和語言掌握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跨文化內容的相關差異之處和典型特征,同時進一步明確相對應的可實施情況,以此使整體的語言結構可以得到充分的掌握。更為嚴謹在使用過程中更習慣使用較長的結構較為完整的句型,包括口語使用中也有類似的表現。而美國的語言使用就更為簡單對錯誤的容忍度比較高,因此掌握不同國家的語言習慣能夠更好促進跨文化內容的掌握。
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在語言交流中存在不同的禁忌,如對語言交流的禁忌不夠了解則可能造成交際的障礙甚至造成文化的沖突。舉例而言籃球運動員姚明初入美國時就因為習慣性的口頭禪“那個”造成了其所在聯盟中黑人運動員的不滿,這主要是因為“那個”的發音與英文中含有侮辱性質的單詞“Nigger”發音極為相近。
因而在進行非母語交流的過程中,要針對對方的文化背景文化體系,文化禁忌等等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認知,這是十分關鍵的內容,也是基本前提。在具體的參考作用之下,要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進而有效避免文化誤會或者文化誤解,使中西方文化能夠實現更有效的交流,為各項環節的順利推進提供必要的前提。
作為中文為母語的英文教學者或者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使用情況我們很難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對非中文母語者學習并使用中文的情況我們反而能夠獲得較為明確的感受。與非中文母語者用中文對話時,我們往往會發現這些學習者雖然沒有出現語法性的錯誤、在詞語的使用方面也沒有過大的問題,但其語言運用往往過于套路缺乏變化,且他們使用的很多句式相對而言過于老舊,因此在與此類人中文交流的過程當中往往很難實現較為深入的溝通。當我們作為英文學習者時,也容易出現同樣的問題。
為避免這一問題,作為英語的教育者必須為學習者創建更為真實的語言環境,這種語言環境應當基于當下英語母語國居民真實交際的習慣創建,學習者通過這種環境養成的語言習慣應當做到盡可能接近目前母語使用者的習慣,如此在于母語使用者進行交流時才能保證更高的溝通有效性。
在高專教學的體系當中,很多英語教學的材料已經來源于真實的英文文學作品等,因此這些材料當中事實上已經蘊含了豐富的英語母語國文化內涵。而在當下的教學模式當中,我們的教育者以及學習者對句型和單詞乃至口音的重視程度,往往遠遠超過對其中蘊含的文化的重視程度。因此即便沒有對教學材料進行改革,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以現有的教學材料為基礎,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充分融合和發展,依次更有效的應用在化文化知識和教學的推進過程中來對于文化形成的歷史進程和發展模式,進行各種事物的了解和認知,以此體現出教材的深層次挖掘利用效果,同時對背后的文化現象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把握具體內涵,這樣可以把握文化的形成發展脈絡,在實際的探究學習和掌握環節把握其深層次內涵,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出應有的應用價值。
在以現行教學材料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時,作為教學者應當明確:教學材料和相關的素材都有著十分典型的普及性和代表性特點,因此在實際的行文方面更加健全完善更規范有序,同時在英文材料方面也體現出良好的規范性和優化性,在針對這些材料和內容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英語母語者的思考習慣,行為方式和認知方式等等。同時要充分認識到相關人員在英語母語的掌握方面,體現出應有的文化狀態和發展效果,而這些內容對于課堂跨文化知識的講授過程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是關鍵性的素材。所以在具體的操作環節,針對備課等計劃工作來說相關教學人員需要更充分的把握具體內容,深入研究相關教材信息,著重做好授課準備工作,進一步分析和探究相對應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有效確保整體課堂教學環節能夠順利推進,嚴格按照相對應的操作方法和教學要求,體現出良好的教學成效。教學材料一般均為有一定代表性、且行文較為規范的英文材料,這些材料所討論的內容能夠充分體現英語母語者的思考習慣,其內容也包含一部分英語母語國的文化狀態。而這些內容均能夠成為課堂跨文化知識教授中極為有效的素材。因此自備課環節開始教學者就應當對此類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授課準備,從而確保在課堂環節能夠有效利用此類內容提高學習者跨文化知識的掌握。
從當前對語言教育者的要求來看,大部分院校包括高專院校主要的招聘需求均為語言能力方面的要求,這也就導致目前我們的一線教育者幾乎均為語言相關專業,此類教育者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語言規則的掌握上、在該語種詞匯總量方面、在該語種復雜的句型的分解上均具有較高的優勢,但對其掌握的語言背后的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卻普遍較低。教育者自身文化方面儲備已經不足,自然無法執行教導學習者學習文化的任務。
因此在提高語言教學過程中該語言背后文化教學比重的基本需求下,對如今的教學團隊進行優化和提升同樣是必須的。在優化團隊時,可以采取以下兩種基本方法:一是在新的教育者招聘時適當改變要求,允許部分文化相關專業英語能力較好的應聘者進入教學團隊,二是對當前的教學團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并在教學過程當中以集體備課等形式幫助一線教學者清晰其教學內容中需要重點體現的文化內容。
當教育者和學習者同樣不是英語母語者時,對文化的學習始終缺乏足夠的直觀性,教育者和學習者同樣作為旁觀者很難真正理解母語國家人的真實想法。解決這一問題,讓更多英語母語者進入到英語教學當中是最有效的途徑。當下很多高專校園已經聘請大量的英語母語教學者進行英語教學,但無論教學時長還是一對一對話頻率依然不足,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針對相關院校教育教學工作而言,在課堂之外也要創設出一支相對應的和母語者真實溝通的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對于相關院校進行各院校的探究,明確具體定位,然后在課堂之外創設出與之相對應的時間的平臺和機會,這樣可以充分確保學生和英語母語者進行更直接有效的交流,有相對應的語言訓練和掌握的情境,這對于整體的課堂教學工作和英語的充分掌握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和根本價值。
同時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可以進一步有效融合當地的漢語語言機構和相對應的發展模式,進一步邀請漢語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在本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近,一步一個腳印,這樣可以使本校的學生有更多的進行英語交流的機會,再和這類學生進行一對一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更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口語表達效果,在不斷的溝通和改進訓練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當代英語國家的文化狀態同時掌握具體內容,充分符合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在和母語者正式溝通交流的過程之中體現出英語的綜合應用效果,為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在具體實施方面,可以通過與當地的漢語教學機構合作,邀請學習漢語的英語母語者與本校形成互相學習的小組,給予本校學生更多的與這類學生一對一溝通的機會。在這樣的溝通當中學生能夠更加了解當下英語國家的文化狀態,并掌握更加自然更符合英語國家習慣的語言習慣。
作為高專院校開展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更好的使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因此任何影響到英語溝通效果的因素都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其中英語的文化內涵對溝通能否順利進行能夠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充分融入跨文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真正能夠順利使用英語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