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夏娟
(江蘇省宜興市城中實驗小學,江蘇宜興 214200)
《麻雀》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散文。這篇課文是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習作單元是統編版《語文》教材新增的特殊功能單元,承載著教給學生習作方法、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任務[1]。因此,該課文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但教師應在閱讀導向上將其區別于普通閱讀教學。
教師應帶領學生領會習作單元的功能和任務,緊扣語文要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凸顯習作單元教學的特點,關注課文的表達形式,以文為例,引導學生體會表達、學會表達、讀懂表達密碼。
編者的編寫意圖是通過“單元導讀提示語”凸顯的,體現了“雙線組元”的特點。學習習作單元的課文前,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單元導讀部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并據此展開學習[2]。
在《麻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單元要素中的第一個目標著力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第二個問題:“找出描寫老麻雀的句子,體會這是一只怎樣的老麻雀。”第二個問題表面上看指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實則是為教師引導學生解決“課文是怎么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這一問題做鋪墊。針對寫作單元,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對寫作方法的習得,首先要通過閱讀;然后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方法;最后才能模仿和運用。教師不能機械地為表達而表達,把語文課上成寫作知識分析課[3]。所以,解決這篇文章第二個問題時,教師不能急于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而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分解問題,一步步推進,然后總結:要把事情寫清楚,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清楚。這就是堅持兒童路線,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教在起點,讓語文要素分步“著陸”。
課堂上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解決自己設計的問題呢?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文本,精心設計問題[4]。例如,教學《麻雀》一課時,教師設計問題:“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并找到相應的段落,最后加上時間、地點、怎樣的小麻雀,把故事連起來再說一說、說清楚。這樣,教師立足文本,采用綜合分析法,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很好地解決了問題;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讓學生感受到寫一件事,要把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如果本課的表達有密碼,那么,這個問題便能引導學生讀懂本課的第一個表達密碼——寫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5]。
課文《麻雀》中還有一個表達密碼——要把事情的重點部分寫清楚,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寫下來。對這個表達密碼的破解,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找出描寫老麻雀的句子,體會這是一只怎樣的老麻雀。課文是如何把老麻雀的特點寫清楚的?”教師可以立足文本,首先抓住描寫老麻雀的幾句話進行品讀、體會、總結、提煉。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可是因為緊張,它渾身發抖了,發出嘶啞的聲音,準備著一場搏斗。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么龐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學生立足文本,抓住描寫老麻雀的句子細細品味,很好地體會到了老麻雀的英勇無畏。教師在引導學生在品讀每句話后,對文本進行提煉,總結出課文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方法(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種自然生成的教學恰恰體現了“以兒童為核心”的本真教學理念。
葉圣陶先生強調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他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如何讓“寫清楚”這一語文要素落地并內化為學生的言語智能呢?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體會怎樣寫的問題上展開探究。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走向語言表達,并將更多時間用在對寫法的品悟、運用上,一定要從精讀課文中學寫法,再創設語境,讓學生進行實踐表達,從而掌握寫作方法。
聚焦習作單元,我們可以看到,習作單元一般由兩篇精讀課文、一個交流平臺、一個初試身手、兩篇習作例文和一次習作構成。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先生這樣說:“教科書中的習作單元自成體系。”精讀課文在理解內容、積累語言方面不做更多要求,而是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習作例文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仿寫。其間,教師應以“交流平臺”的形式對本單元的習作方法與策略進行梳理和歸納,在“初試身手”中為學生提供一些片段練習或實踐活動,讓學生試著用學到的方法進行練習。學生在充分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習作方法進行習作練習。習作指導強調修正的過程,要求教師加強“精讀”“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與習作之間的整體聯系。這些內容都緊緊圍繞某一項習作能力,各項內容之間環環相扣,從而體現出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由于本課是習作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又是第一課時,根據單元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兒童認知規律,教學重點應是充分領會習作的表達方法,為以后的習作做準備。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循序漸進,讓學生充分研讀文本、體悟表達方法后,再安排練筆,比如:“回家觀察媽媽是如何炒菜的,運用學到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這樣拓展延伸能讓表達與生活鏈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學生充分領會習作單元編者的意圖,從而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習作方法,完成從寫作知識到寫作能力的過渡。這是堅持兒童路線的另一種體現。
總之,習作單元課文的教學,需要教師充分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立足兒童本位,指向閱讀表達,注重人文關懷,充分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學習表達是一個長期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堅持兒童路線,讀懂表達密碼,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統編版教材習作單元為語文教師打開了一扇窗,教師透過這扇窗,便能找到習作教學的美麗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