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歡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實驗學校,江蘇南京 211800)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語文教師要針對閱讀模塊,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和對情感態度的培養,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閱讀理解的信心、提高其學習積極性[1]。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如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模式刻板、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課堂評價、學生課堂參與感不強,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有效彌補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不足之處的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預習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步驟,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措施。通過課前預習,學生不僅能夠提前了解基礎知識和主要內容,還能有效地鍛煉課后獨立學習能力,從而始終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快速掌握閱讀要點,學習閱讀技能。小學生年齡小,還不具備成熟的預習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全方位制訂閱讀目標,設計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導學案,優化預習成果。
例如,筆者在教學《落花生》前,為學生布置了具體的預習任務。第一,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第二,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圍繞花生講了幾件事情,分別是什么;作者對這些事情是如何分配筆墨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規劃?第三,本文運用了對比的方式,表達了花生怎樣的美好品質?第四,本文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突出了怎樣的主題?第五,你能解釋本文的標題為什么叫“落花生”嗎?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預習,形成良好的閱讀思路,掌握文本的情感內涵。學生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標注出來,在課堂上聽教師重點講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突破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需要對學習環境給予重視。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將沒有生命力的文字轉化成生動具體的畫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的聯想提供良好的條件。
教師可以選擇情境教學法,在閱讀課堂上應用多媒體創設有利于學生展開想象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聯想,從而更加精準、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對文本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時,筆者從互聯網上搜索了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過潑水節的視頻,以及電視劇《玉觀音》中兩位主人公在潑水節相遇的場面。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能夠深入感悟文中文字構建的場景、作者詮釋的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深厚友誼。
教師也可以通過調動學生參與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筆者根據文中的動物形象,為學生準備了情境表演需要的蝌蚪、烏龜、鯉魚、青蛙頭飾,并將學生分成多個表演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文中的場景,并模仿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對話,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生對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眾所周知,文學藝術源于生活。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背景的拓展最好呈現在一節課的導入環節,這樣能夠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為學生接下來的有效閱讀奠定基礎。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良好的導入猶如美妙的序曲,能夠渲染氛圍,調動學生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這篇文章時,筆者先將課前搜集的有關曹沖稱象的背景資料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并將此作為課堂導入。接著,筆者結合幻燈片提問:“你認為曹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時,有的學生說曹沖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還有的學生說曹沖是一個敢于表現自我的孩子。這個問題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圖解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思路,并提出了“等量替換”這一概念。接著,筆者為學生拓展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比利時小英雄小于廉撒尿澆滅導火索的故事,這樣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在此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你們有遇到過什么難題嗎?最后想到解決難題的方法了嗎?”這一問題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應變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要轉變權威的授課方式,從課堂教學的主體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學習強調讓學生以自主的方式參與閱讀探究活動,并在積極的互動交流中,對文本的思路和內容進行深度學習。所以,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要保證學生分組的合理性,這樣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總結經驗,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筆者先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的若干小組,確保每個小組都有一名學優生、兩名中等生和一名學困生;接著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以下問題。第一,閱讀第一至四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引起你注意的句子,想想你體會到了什么?第二,找出最能概括對小女孩評價的話。第三,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根火柴?每一次擦燃火柴出現的場景是怎樣的?帶給了小女孩怎樣的感受?第四,文中“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一句出現了兩次“幸福”,你是怎樣理解的?第五,如果你在除夕夜的街頭遇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你會對她說什么?在學生完成文本探究后,筆者會讓每個小組派一名或兩名代表發言,其余小組可針對其發言進行補充和更正。在此過程中,筆者認真做好記錄,然后結合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教學,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評價是很容易被教師忽視的一個環節,但評價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參與點評過程,從自評或他人的評價中獲得提升。
新課程改革提倡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落實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因此,在閱讀課堂上,教師要為教學評價提供充足的空間,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評價。例如,學習了《自然之道》后,筆者首先安排學生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自我點評,讓學生闡述通過學習《自然之道》有怎樣的收獲,以及還有哪些疑難問題沒有解決。接著,筆者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從合作學習、課堂表現、創新意識、學習狀態等方面進行相互評價,并生成小組《自然之道》個人學習情況表。最后,筆者在翻閱表格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學生再次進行客觀、公平的評價。這樣,一方面能夠從整體角度幫助學生找到課堂學習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對評價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評價意識,幫助學生在評價中反思學習問題,并深化閱讀理解。
對小學生而言,良好的閱讀能力是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也是快速吸收、內化知識的前提。因此,教師要針對閱讀模塊,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通過組織課前預習、營造教學氛圍、創新教學方法、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落實多元評價觀等措施,對閱讀教學進行全面優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正確的閱讀思維,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