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家慧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自2009年,我國校園足球發展10余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筆者以2014年為節點將校園足球發展歷程劃分為2個階段(以下分別簡稱“新”“舊”校園足球)。在新時代背景下,校園足球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且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筆者認為,研究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歷程極具意義。回顧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各學者的研究具有密集的特點,這是基于我國國情來定的。
該文主要從萬方、維普及中國知網數據庫以“校園足球”為主題詞,重點檢索了2009年1月至2020年10月間公開發表的有關我國校園足球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等,共檢測出991篇文獻,篩選出50篇重點文獻,并查閱相關政策文件,以便對我國校園足球10余年的研究進展有相對全面的了解,并總結其發展過程中的得失,為后繼研究提供參考。
校園足球基本概念的確定是理論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引領,才能保證校園足球理論和戰略設計不出偏差(劉夫力,2018)[1]。
高偉(2010)認為校園足球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種游戲、健身活動和興趣。李新威等人(2015)認為新校園足球是一種手段,以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之后劉夫力(2019)從哲學層面分析,認為校園足球是各類學校校園內開展的、以游戲或比賽為核心和主導的多種多樣的足球活動的統稱,是學校體育的一項內容,也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2]。
在中國足球的發展史上,學校一直是足球發展、推廣的重要平臺,但校園足球在2009年迎來了新的轉折點。2009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校園足球”一詞被首次提出。2009年6月召開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工作會議,制定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啟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計劃。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足球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批示,該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015年1月,教育部牽頭成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同年2月新校園足球正式啟動,而后《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又將足球事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頂層設計是統籌全局的開端,“舊”校園足球初期,校園足球的最大問題在于如何打破體育和教育間的“圍墻”及如何突破體制的障礙。后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一詞的出現,意味著校園足球主體的完全確立:即以教育系統為主體,也標志著“新”校園足球時代的到來。
“新”校園足球開始,主要研究表現在體制的改革和機制的重構、具體的政策執行和貫徹落實操作及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機制及布局規劃等方面。對“舊”校園足球時代產生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回應及解決。
競賽體系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重要一環,《方案》中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4級足球聯賽的培養路徑[3]。競賽體系一經試行就暴露出了問題,如“舊”校園足球時期出現了“布點學校”差異性大、人才輸送鏈脫節、教體系統的不相容及資源的不足和浪費等。
“新”校園足球開展后,張華影(2016)提出建立“職業—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的聯賽平臺體系[4],解決“舊”校園足球時期所遇到的人才輸送鏈脫節等問題;針對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確與偏誤的足球“比賽”問題,毛振明(2018)認為應該考慮其教育意義來進行有價值的比賽[3]。
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之初,其研究集中在校園足球的學習氛圍,校園足球活動的環境建設與管理,大學生足球聯賽的發展優勢,家庭、社會、學校的全面整合功能及制約校園足球發展的因素等方面。
“新”校園足球研究視角趨于廣泛,如校園足球的傳承與發展策略;借鑒他國校園足球文化發展優勢,尋找兩國的成功經驗;以基層為出發點,扭轉家長觀念等。
校園足球活動的目標之一就是對足球后備力量的培養。在“舊”校園足球時期,研究主要體現在足球后備力量培養的現狀及建議兩方面,如:在我國足球后備人才的研究現狀中,出現了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萎縮以致足球后備人員嚴重缺乏的現象;我國女足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提高足球技能、提高比賽水平方面提出了實際操作的建議等。在這之中,學者們對“中國足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都應該主要放在校園里”的觀點達成了共識。
“新”校園足球開始后,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解決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如如何構建校園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及積極探索人才輸送渠道的新路徑[5]。
校園足球的開展現狀最能表明底層是否切實回應了頂層設計的安排,是否用理論指導了實踐。在“舊”校園足球開展初期,主要研究集中在其制約因素方面,如校園足球的解讀是否正確、校園足球的指導是否全面、校園足球的課余化訓練是否科學、足球資源保障體系的缺乏情況、讀訓矛盾現象的產生、學校人才進出口的銜接性等。
許多學者也相應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措施,如實現教育部門為主與體育部門為輔的統一、科學建立師資力量培訓系統、協調足球后備力量與升學機制、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和評估體系、提高管理人員隊伍的認知、加強輿論引導、完善基礎設施、設計足球教材大綱等。后期學者從法律滯后、安全保障滯后、教育資源不平衡、足球學習收費的阻礙、“校長、教練員、家長、孩子”四位一體的發展合力、借鑒他國多元網絡合作體系及注重社區體育發展以促進校園足球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新”校園足球時期,呈現多元化的研究趨勢。在研究視角的變化方面,李新威等人(2015)從異化視角分析舊校園足球發展緩慢的原因并提出建議,認為主要是責權分配、輿論及參與主體的異化,需要從管理、社會及學校層面進行逐一解決[6];舒川等人(2015)從本土化視角出發,立足于本國基本實情,對我國校園足球發展路徑進行解讀[7]。在研究內容方面,首先明確了“校園足球師資是素質培養的基礎”這一觀點,如毛振明(2018)提出了足球人才資源開發和資源共享的方法[3],問紹飛(2020)對師資做了體系構建研究,從培訓目標、核心任務、關鍵指標、實施路徑等內容進行設計[8];其次擴充了校園足球的發展路徑,如胡慶山等人(2016)倡導“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媒體”模式,營造校園足球發展大環境[9];蔣菠等人(2019)提出構建校園足球的國家外交新路徑的研究方向[10];羅偉權等人(2019)基于國情認為應推進城鄉校園足球一體化發展[11]。
我國校園足球開展10余年以來,“舊”校園足球研究在宏、中、微觀角度均有涉獵,在理論研究方面,探討了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競賽體系、文化建設、開展現狀等問題。但從總體來看,大部分偏重于實證研究,理論構建和整體規劃十分緊迫,視角研究較少。
隨著“新”校園足球的開展,在國家戰略布局的引導下,研究成果具有系統化、具體化、廣泛性、針對性的特征,在校園足球頂層設計、文化建設、競賽體系、后備人才培養等方面研究視角更加廣泛、范圍更加廣闊,校園足球的價值研究方向清晰、目標明確。學者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的路徑,分析了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由淺入深,逐步完善了研究的內容,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筆者認為后續研究可以從頂層設計中的教體部門的合作協調、校園足球的4級層次中對文化建設的新路徑、
社會和政府及學校合作的具體措施、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現狀的深入分析、與國際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如何構建科學系統的校園足球發展體系、校園足球和體育產業的合作關系、解決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在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使校園足球研究更加系統、科學、廣泛、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