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晴雅
(福建省石獅市第五實驗小學 福建 石獅 362700)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這對于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加之,我國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教學重點過于投入在學生的學習結果及成績方面,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偏于機械化、刻板化,制約了其思維能力及學習能力的發展。對此,想要扭轉這一教學局面,則需要教學人員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教學革新,加強師生情感上的交流,從而充分掌握他們的真正需求和興趣點,以此來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案。故而,可以在語文課堂上融入趣味化教學法,以此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致及探知欲望的調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1.1 滿足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需求。基于新時期教育,看到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性,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亦要關注學生運用及情感感知等能力的發展狀況,而該教學要求則與趣味性教學的初衷相契合。即在教學模式上,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來喚醒學生的探知欲望,并且能夠鍛煉他們的主觀思維及實踐能力,可以說實施趣味化教學既能為學生打造高效課堂,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亦是對語文教學改善及創新的有效措施。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環境,以激發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致力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科思維。而趣味教學法顧名思義講究的就是趣味性,即可以創設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而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而言,更加符合小學深的學習需求,通過靈動且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傳授課本知識,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亦能開拓他們的學習思維,助推其全面發展。總之,從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及趣味化教學的內涵上看,其本質是相同的,皆是為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發展的措施,為此,教師要對趣味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展開探究和實踐。
1.2 應和生命教育的要求。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及習慣皆發生了變化,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日益顯現出多元文化的特征,而這些都會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辨析能力、生命意識還較為薄弱,而這則需要教育人員對其身心方面加強引導,幫助他們構建正確的思想認知和生命觀念。加之,新課標提出了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的要求,并且在語文教材中含有部分與生命觀相關的課文,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教學法來活化這一思想的傳達,促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點,且承載著對學生思想觀念引導和培養的重任,為此,教師可在該教學當中融入生命教育,并借助趣味化教學法,引領學生看到生活的有趣及正能量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陽光、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樣既能增添課堂趣味性,豐富教學資源,亦能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優化教學效果。
1.3 語文學科特點的要求。縱觀語文學科的特點,既包含著人文特性,亦具備工具特性,為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單單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也要發揮該學科的工具特性,傳達健康、積極的精神。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其富含情感資源,對此教師應當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并將其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從而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感知能力。而趣味化教學,則是以積極情感為出發點的教學法,能夠讓學生享受快樂的同時,還能吸取到相應的知識,為此,教師可以借助該教學法來展現語文教學的工具特性。此外,語文知識與生活也具有密切的關系,故教師可借此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趣味之美,并將其引入課堂,以此豐富教學資源,優化語文教學。
2.1 設置趣味化的課堂導入。一堂語文課,其重點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導入環節同樣重要,甚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故而,教師應當把握課堂導入環節,并融入有趣的設計,來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使其能夠在此課堂上持以良好學習的狀態與積極性。但是,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極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其在教師身上的注意力也只有課堂前十分鐘,隨后便會發生注意力分散的情況。由此可見,教師必須要把握好前十分鐘,設計新穎有趣的導入課程,成功吸引學生的目光,并調動其他們的參與性,以此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具體應用可參考以下幾點:
(1)觀察導入。由于小學生的各項思維及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故在思考和分析事物時習慣以形象思維為主,借此,教師可以把握該特點,在導入環節運用一些具象化的視頻或圖片,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譬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該篇課文時,教師可在利用網絡資源篩選一些相關的圖片或短視頻,帶入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并發出提問:“你們誰見過真正的小蝌蚪啊?”在此基礎上,學生們紛紛參與到教學當中,這不僅成功提高了師生間的互動性,且能夠通過相關視頻資源,讓學生陷入問題思考中和觀察中,繼而引發他們的疑惑:“為什么小蝌蚪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啊,他的媽媽應該跟它長得一樣啊。”由此,教師便可順勢導入本章課文內容,并說道:“有可能正是因為不一樣,所以才有了曲折的尋親之路,那讓我們一同來探個究竟吧!”以此調動學生的探知欲望。
(2)創設意境。基于部分語文課文存在一定的隱晦性內容,或是為了突出文學的意境而存在隱藏的情感,而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對此,教師可在趣味化教學基礎上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形象化意境展示文章內容,來幫助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繼而使其獲取到良好的學習成效。譬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則可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營造出相應的意境,即播放一段關于秋雨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發覺秋雨之美,體味打秋天的奧秘和奇特。通過該方式,讓學生一下子便沉浸在了課文的意境之中,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找出課文中關于描寫秋天景物的相關語句,在此基礎上既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濃厚的探索興致,進而便積極參與到教學任務之中。
2.2 創設游戲活動。游戲向來事小學生樂于參與且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故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來設計相關的游戲活動,以此來優化教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考量小學生的興趣點及學習需求,以此為基點來設置游戲,才能真正發揮該教學法的效用,同時要注重課文知識的合理植入,既要保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亦要實現教學目標。基于生字詞是小學語文當中的基礎內容,而很多學生并不能一下子就記住生字詞,對此教師則可在此環節設計小游戲,來強化他們的記憶和學習。譬如,在學習《燕子》該課內容時,其中涉及到“俊俏、伶俐、烏黑”等生字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住他們,可設置以下游戲。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選拔出組長,讓小組長充當“小老師”,帶領組員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學習之后,并通過默寫來檢驗組員的學習狀,最后選拔出優秀小組并予以獎勵。通過該游戲活動,來調動每個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其積極、努力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學精神,以此來強化學習效果。
2.3 巧設趣味化問題。基于新課標的要求,要彰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為此教師可在課堂上運用一些有趣的提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并引發他們的探知欲望,使其自行展開對問題的思索和探討,繼而幫助他們更加深入的把握課文內容。
譬如,在學習《趙州橋》這篇課文時,老師提問道:“同學們,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一座古老的橋梁,你們能否從文中找出它都有哪些特點?”“仔細觀察一下,這座橋和平時我們見到的橋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通過這些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繼而使其抱著疑問和目的展開對課文的閱讀和分析,這便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探究和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又如,在學習《和時間賽跑》時,教師則可選取“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以該段內容,發出問題:“爸爸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這對作者日后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通過該問題,引領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并使其仔細閱讀文章,這樣不能讓學生找出答案,同時亦能引發他們的深入思考,從而了解到作者的情感和感受。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問題的引導下,去充分挖掘答案的同時,也是對文章結構、語句的分析,繼而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促進其語文素養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融入趣味教學法,彰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并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探知能力。故而,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實質需求,并結合他們的學習特點來創設適宜的教學活動,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同時,也要注重對趣味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即何時用,怎么用,通過靈活運用的方式,來發揮該教學法的作用和價值。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不斷探知的過程中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和素養,同時也益于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施行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