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鄭州經貿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每門課程都要有思想政治課內容,形成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效應。體育本身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或體育活動中做到潤物無聲,鹽溶于水,使體育育人功能與思政育人功能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當前各所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或體育活動中值得重視的,而體育本身也具有獨特的思政元素,比如愛國主義、團體精神、競爭精神、不服輸精神等,這些元素既能提高學生道德意識,又能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體育團隊項目能夠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團隊凝聚力。基于當下國情,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特別是通過團隊體育項目中,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增加凝聚力、家國情懷。
體育是國內大中小學校必開的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理念潤物無聲鹽溶于水的滲透到學校體育教學中。在體育課堂上不僅有運動技能的教與學,還有思政的教與學,做到協同育人。最終實現學生通過體育教育或體育活動獲得健康體魄,愉悅心情同時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競爭精神、愛國精神、堅忍不拔不服輸精神以及規則意識,健全人格。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做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一)為適應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高校公共體育課以及體育活動是促進在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掌握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必修課。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每門課程都要有思想政治課內容,形成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為促進高校體育課以及體育活動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應從“課程思政”的角度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師非常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體育參與和體育鍛煉的程度,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以及意志品質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忽視了體育課以及體育活動的思政育人功能。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探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在高校體育活動特別是體育團體項目中實施思政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人才的重要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內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和最終目標就是培養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旨在改變以往高校體育教學以及體育活動中思政元素未能充分應用的狀況。目前,隨著國家的重視各高校也對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重視起來。體育教師也加強挖掘體育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實施和教學評價的思政元素,注重知識技能的教學,融入德育教育,通過開展團體體育活動培養大學生團隊意識,團隊項目的開展也豐富了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此,在高校團體體育活動中,既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鍛煉意志素質以及團隊精神,又能更好地實施高校體育思政教育課程模式,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體育是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必修課程,它自身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元素。而團體體育活動具有更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和開展團體體育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能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又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和團體體育活動中,更能體現體育的育人功能,通過團體體育活動又強化了思政教育,同時有利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設和培養。
(一)體育本身具有特有且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德育元素。在團體體育活動中既能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強化思政教育。在體育活動或比賽中,運動員們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體育精神。團體體育活動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最好方式。在團體項目競賽中處理與他人的合作競爭關系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對學生的集體主義、團隊精神以及進取精神是很有效的培養。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對輸贏的態度。同時,結合不同的對手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位置,同時又以不同的策略進行協調和合作,進行責任意識滲透。
(二)國內高校人才培養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指導思想。體育教學活動更應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在體育教學和團體體育活動中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科學內涵潤物無聲滲透到每名學生,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以最健康的姿態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在高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而言,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施既是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實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出發點。高校體育教師要善于挖掘豐富的學科資源,把體育知識技能教學與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有效結合起來。這樣,高校體育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鍛煉出健康的體魄,還可以努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道德素質等綜合素養。高校體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目標一致,教育效果方向一致,形成有效地協同效應。
在“三全育人”戰略目標下,構建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想教育五大原則,避免高校體育課與思想教育分離或出現“兩張皮”現象,這樣就能打好打贏課堂、教師、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打破障礙五大攻堅戰。為了加強高校體育教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實現兩者的同向同行,結合當前理論研究基礎實際研究形勢,在“大思政教育”的視角下,堅持高校公共體育體系的五大基本原則。
(一)構建“課堂攻堅”基本原則。高校通過在課堂上開展課程思政,在體育課傳授學生運動技能以及運動知識的同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做到價值引領,科學合理設計大學體育課堂。高校體育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時,一定要轉換意識,統一思想,做到以體育課為主導,深入挖掘體育文化以及體育精神等思政隱性資源,把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能夠潤物無聲的融入課堂教學中,充分融合,使專業內容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特別是在團體體育項目中要正確引導學生,可以運用語言激勵法、教學比賽法或榜樣示范法重點培養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意志品質。
(二)構建“教師攻堅”基本原則。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陳寶生專門指出思政課不單純是思政課老師的事。因此,體育老師應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轉變意識,挖掘體育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并有效地融入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兩張皮”現象。當前,體育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單單是教授學生體育運動技能、體育保健、體育基礎知識還應承擔對班級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以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責任。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充分融合。
(三)構建“教法攻堅”基本原則。教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運用好的教法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讓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在“課程思政”視野下,體育教師應創新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育人教學方法,轉換思想改變傳統重知識重技能輕思政輕德育的觀念。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可以運動課堂教學比賽、言語激勵或情景設置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在課下可以通過組織團體體育項目,結合學校體育文化氛圍,在團體活動積極正確引導大學生意志品質和價值觀念,潤物無聲、鹽溶于水的進行思政教育。
(四)構建“自媒體攻堅”基本原則。近年來隨著網絡課程的快速發展,很多網絡課程資源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特別感興趣,可以說是伴隨網絡長大的孩子。他們熟識網絡并喜歡通過網絡平臺探知未來和展示自我,也是最容易受網絡中一些思想和觀點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代。體育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機結合體育課程特色開展線上課程,體育老師錄制相關專業線上課程,線上課程內容要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通過構建“自媒體攻堅”加強線上課程建設,高校體育老師通過錄制體育理論方面網絡課程能夠傳授健康知識給大學生;這樣的授課模式能夠滿足當代大學生個性化需求,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體育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終身體育目標;線上課程也可以剪輯一些精彩比賽視頻片段,比如女排賽事這樣進一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五)構建“破壁攻堅”基本原則。自2016年全面推動體育課與思政教育同向育人以來,在一段時間內體育老師不能處理好體育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出現“兩張皮”的情況。“課程思政”視野下,一定要破除兩者之間的壁壘,切實做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原則,讓兩者的有效融合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高校體育課全過程育人要做到課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課下(體育文化、體育社團、體育賽事)兩個維度,特別是課下團體體育項目能夠更有效地融入思政內容。
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高校體育教學中是一項系統的、持久的、復雜的教育過程。高校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實施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好五大攻堅戰,不能急于求成。思政教育的滲透應貫穿整個體育教學以及體育活動中,教師應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和體育活動,從教育目標、教學組織方式,到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確保每個環節中都有思政教育的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借助體育團體項目進行思政育人,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團隊意識、愛國主義精神、競爭精神以及不服輸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