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年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二中學
部分學校不注重勞動教育,沒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對于培養(yǎng)高中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從而導致勞動教育形式化與異化。首先,勞動教育形式化狀態(tài)嚴重。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勞動教育這門課程,但大部分都沒有真正的老師去上好這門課,甚至學校根本沒有專門的可以教授勞動教育知識的老師。面對高中繁重的課業(yè)壓力,文化課教師往往會打著趕進度的旗號占用這門課程。即使有勞動教育課程,學生們也會迫于成績的需求不認真上課,而是選擇學習文化課。其次,勞動教育的內(nèi)涵被扭曲,異化程度嚴重[1]。這在農(nóng)村學校尤其明顯,農(nóng)民作為社會的基層,向來是以體力為生。家長辛苦通過體力勞動賺錢供孩子讀書,是希望孩子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用看似不那么辛苦的腦力勞動來滿足生存的需求。從這一點來講,農(nóng)村學校往往同農(nóng)村家長的意見一致。而在當今的評價與選拔人才的標準中,勞動教育并沒有被列入考核的內(nèi)容,無論是升學還是工作,都不能反向推動勞動教育的實施。
首先,社會總是會給高中生一種特定的認識:作為一名高中生,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以外的一切事情都不應該去做。這種對于勞動不重要的暗示,導致高中生將自己塑封在學習的圈子中,從而不重視勞動教育的學習,漠視勞動意識。其次,對于大部分00后的高中生而言,很多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大部分最多只有一個兄弟姐妹,從小就是在父輩和祖輩的呵護下成長,導致他們獨立意識薄弱,缺乏勞動能力。最后,大部分學校都存在著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方式。在學生犯錯誤時,教師所用的懲罰方式大部分與勞動有關(guān)。例如,罰抄、罰站、罰跑、罰干值日等等。學生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成長,到了高中學段,自然而然的對勞動有莫名的恐懼感。對勞動的錯誤的認識導致高中生不愿意去勞動,甚至以勞動為恥。盡管學生們從小就會背“勞動最光榮”這一口號去,但真正的內(nèi)涵學生們又了解多少呢?
大部分學校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雖然義務教育要求必須設置一定時長的勞動實踐周,但學校并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高中學校的勞動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體育教學來完成的。學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引導下進行活動。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形式太過于拘謹、單一,甚至出現(xiàn)于功利化的傾向。首先來講,高中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大部分時間是讓學生集中活動,通過操場跑圈、集體做操、各種球類的練習等方式來強身健體。往往一學期的體育課形式單一,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與教學標準,也使學生失去了運動與勞動的興趣[2]。其次,高中生面臨著體測和學業(yè)水平考試,測試內(nèi)容變成了體育課訓練的內(nèi)容,體育教學功利化導致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不能從運動與勞動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首先,勞動教育過分于注重行為,而忽視了意識、認知與情感。德育行為是在德育意識、行為與情感的基礎上而產(chǎn)生的。而我們的勞動教育中只強制要求學生執(zhí)行學校或者教師要求的行為,不注重對學生進行自主性意識的培養(yǎng)。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的真正內(nèi)涵與意義,只是讓學生機械的、盲目的完成老師布置的勞動任務。“勞動教育是五育之基,勞育融入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在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學校或教師應該融合各種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造新型的教育形式,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與身體素質(zhì),培育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
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必須要達到一個平衡的點才能充分的發(fā)揮勞動教育的作用。大部分學校沒有合理的教學計劃,從而導致勞動教育過于向理論或者實踐而傾斜。某些學校只開展理論課程,而某些學校只開展實踐課程,這樣的不平衡現(xiàn)象是比比皆是[3]。在勞動教育中,理論與實踐不可分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好理論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米丁斯基、凱洛夫提出教育起源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的辯證統(tǒng)一,即勞動起源說。其源自恩格斯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及人類社會”這一觀點。這一學說符合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育起源于勞動,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勞動。教育的效果在人們的勞動中得以顯現(xiàn),勞動對于個人的發(fā)展與成長的作用不可忽視。所以,我們應重視在勞動與實踐中搞好教育,堅持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推動高中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在勞動中獲得新知識、培養(yǎng)新技能、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全面發(fā)展是不僅僅培育中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育,還要推進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共同發(fā)展。目前大部分學校與家長認為勞動教育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尤其是在高中這個成績至上的學齡段里。其實這種想法是短淺與粗鄙的。通過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高中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還可以加強高中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激發(fā)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增強熱愛探索的意識與能力,從而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4]。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指出,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弘揚勞動教育,尊重與培育勞動精神。學校作為教育的重要主體,更應該積極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與意識。對于高中學校來說,首先做到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勞動教育流于形式。對于某些高中學校,一味地注重學習成績,對于勞動教育并沒有落到實處。口頭宣揚成為常態(tài)化,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普遍存在。通過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勞動中對勞動的內(nèi)涵有嶄新的認識,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除去以前對勞動固有的錯誤觀念與認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只有對勞動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健康的成長,才能在面臨任何工作時都能熱愛與尊重,并從自己的勞動中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首先,要引導學生尊重不同種類的勞動,樹立勞動平等的意識。任何勞動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一位勞動者都是偉大的。引導學生不應該以創(chuàng)造價值的大小作為評判勞動的高低貴賤的標準。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克服對勞動的恐懼心理。社會對勞動的妖魔化使學生認為勞動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只有底層人民才會勞動、只有受到懲罰時才會勞動”種種言論層出不窮。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通過講榜樣故事、讀榜樣人物等形式,讓學生對勞動起敬畏之心。最后,要排除學生只注重體力勞動而輕視腦力勞動的思想。就拿在學校里上課來講,很多高中生往往認為體育課程耽誤了文化課程的學習時間,而輕視體育課等多種形式的勞動課。潛意識里認為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高人一等,只有學習不好的“壞學生”才會去進行打籃球等體育活動。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排除這些錯誤的想法,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在勞動教育上,僅僅通過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對高中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應該與家長、社會相結(jié)合,共同助力勞動教育。學校在勞動教育應發(fā)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學校應充分發(fā)揮教育引領作用,可以通過微信、釘釘?shù)确绞搅私饧彝サ膭趧咏逃F(xiàn)狀并給予一定的指導。家庭與社會也應該積極配合學校創(chuàng)新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為學校開展活動創(chuàng)造輕松、安全、愉快的環(huán)境。例如,學校可聯(lián)合社會與家庭開展高中生徒步、遠足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勞動中增強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在這種創(chuàng)新的活動中收獲友情與團結(jié)。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是必須之舉,這要求學校及教師應積極地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方式,豐富勞動教育內(nèi)容,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實施勞動教育。首先,普通高中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中要求勞動課程要達到6個學分,其中志愿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于40小時。學校應據(jù)此建立并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規(guī)定勞動教育的課時大小、課時分配及課程結(jié)構(gòu)等基本內(nèi)容。其次,學校與教師應避免傳統(tǒng)的勞動教育方式,積極開拓新型的勞動教育方式。比如,采用勞動技能大賽、寫勞動日記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再次,教師要注意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高中是青少年的叛逆期,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學生的逆反心理。應注重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全學校形成良好的勞動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勞動的深刻內(nèi)涵春風化雨般的傳遞給學生。
充分發(fā)揮勞動的育人功能。首先,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體力勞動中深知幸福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真正培養(yǎng)高中生感恩之心及尊重勞動的真情實感。從而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與目標,促進價值觀的形成。學生在簡單的勞動中獲得自信感與幸福感,在復雜的勞動中錘煉其意志,獲得自豪感與滿足感。其次,學生可以在勞動中增長智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中生整天面對書本,生活經(jīng)驗沒有很好的積累。通過勞動可以開闊視野,學習到課本中沒有的知識與技能。在創(chuàng)新型勞動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在精細的勞動中培養(yǎng)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復雜的操作中實現(xiàn)頭腦并用,促進智力的發(fā)展。再次,學生在勞動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審美能力。引導高中生在勞動中注重審美體驗,獲得審美愉悅感。引導高中生在勞動之后對勞動的過程進行復盤,寫出總結(jié),認真體會勞動環(huán)境、勞動人群、勞動內(nèi)容的美,享受勞動成果的美[5]。讓學生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享受美,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審美方法,提高審美能力。
塑造勞動體能、培養(yǎng)勞動興趣,促進體育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jié)合。要積極破除體育課程的傳統(tǒng)模式,積極探索新的模式,積極把勞動教育的內(nèi)容融入體育課程,也進一步促進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