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 梅
(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江蘇 揚州 225000)
2018年9 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籃球運動是在快速、激烈、對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項綜合性體育運動,也是初中學校推廣最為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具有競爭性強、趣味性濃等特點,深受廣大初中生的喜愛。該項運動能全面地鍛煉身體,發展初中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提高初中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等身體素質及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培養初中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團結合作等優良品質。
初中籃球教學中,教師授課時未能做到精講多練和少等多動,有時會將時間花費在對學生細節動作的反復講解和糾錯上,或是在頻繁的隊伍調動上,影響了學生的練習密度。學生在課堂上等待時間較多,實際練習時間較少,導致課堂上的運動負荷不足,動作技能練習不到位。
在進行籃球技能鞏固練習時,初中生往往是機械重復、方法單一、要求無差異、缺少趣味性和挑戰性。基礎好的初中生不想練,覺得太簡單;基礎差的初中生錯誤多、失誤多,覺得難度大。初中生在課堂上練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低。
在日常籃球教學中,一些初中生已經上了多節籃球課,也學了一些基本的籃球技術,但是,就是不會“玩”籃球,無法體會籃球運動的樂趣;或是在實際的籃球對抗練習時,體能無法跟上對抗強度,不能靈活運用已掌握的技術動作,失誤多,且容易出現運動損傷等。
基于以上3種現象的客觀存在,本文認為在初中籃球教學中,要讓初中生較好地掌握并運用籃球運動技能,教師可以將“補償性體能”教學融合到籃球動作技能的教學中,通過有價值的、新穎的練習方法,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教會學生籃球運動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體能,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補償性體能”是基于課課練、循環練習、學生體質健康數據下降、有效教學理念等歷史背景提出的,是指為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以補充、完善和發展為目的的,有益于促進學生順利完成動作所需要的與動作技能和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練習。
“補償性體能”教學是以課堂教學中的技術動作為出發點,設計有價值的、新穎的練習方法和練習手段,將傳授技能和發展體能這2項中心任務有機地聯系起來,實現在形式上互相滲透、在效果上互相補充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的一種教學方法。
本文以3個籃球基本技術(水平四)的教學為例,基于日常課堂教學的觀察與反思,研究“補償性體能”教學在初中籃球教學中的設計和運用。
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是若干傳接球技術中的一種,也是初中籃球教學中最基礎的一種傳接球技術。在該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教師僅關注傳接球時上肢動作的教學,如持球手形、手指動作、迎接球和接球后的緩沖等,講得較多,學生原地聽講,練習較少,且學生的練習多以原地練習為主,缺少跑動練習,運動強度不夠,導致無論是該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還是體能的提升,都達不到既定目標。為了提高該技術,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補償性體能”教學的相關設計,圍繞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設計相關或相異的體能練習方式,使其滲透到該技術的課堂教學中。
3.1.1 在課的熱身部分,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體能的素質練習,設計與主教材相關的身體練習,實現既能熱身又能發展體能的預期目的。(1)初中生繞籃球場地行進間運球3~4周或沿著場地線隨機跑動,如有塑膠跑道,可以沿跑道行進間運球300~600 m(速度中等偏慢),既能熟悉球性,又能鍛煉心肺功能。(2)將球放在固定托盤上,散點布置在球場中間,初中生在慢跑的過程中,可隨機進行繞球跑或跑跳等練習,聽哨音進行“搶球”游戲,發展靈敏素質。(3)與主教材相關聯的球性練習:指撥球,各種形式的原地拋接球練習若干次,在指撥球和拋球的練習過程中提醒初中生手指手腕發力,在接球的練習過程中強調主動伸手迎接球。在這個環節可以采用小組“微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個小組在拋接球練習中“零失誤”,從而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也可以增加“指推墻”練習,增加手指的力量,為主教材的學習做好基礎鋪墊。
3.1.2 在課的主教材部分,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方法,通過技術的反復運用,發展體能,提高技術的熟練度。(1)單一動作加移動。傳球人原地不動,接球人聽信號移動接球,強調傳球到位、移動到位、主動伸手迎接球等技術動作。(2)傳球跑動練習。4人1組,兩人間隔3~5m,面對面站立,傳球后傳球者快速跑動到對面排尾,完成規定連續傳球的次數,方可晉級挑戰更高難度的練習(8人1組進行四角傳球練習、四角傳2只球的練習等)。該練習采用挑戰晉級的形式,趣味性強;加入跑動因素,運動負荷明顯提高。(3)“角籃球”游戲。通過規則設計限制游戲條件,初中生在游戲中只能使用原地雙手傳接球的技術來快速轉移球。該練習通過游戲提高了初中生運用已學運動技能的能力。通過以上3個由易到難的練習,在提高初中生練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初中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也提高了初中生運用該技術的能力,鍛煉了體能。
3.1.3 在課的輔教材部分,采用10 m×4往返跑練習,2~3組,發展初中生的靈敏素質;進行深蹲起接力(俗稱“人浪”)練習,3~4組,發展下肢力量練習。通過以這2組練習也能較好地發揮補償體能的作用。
行進間運球是籃球運動中的一項基本技術,其方法簡單實用,具有動作迅速、易與其他動作銜接、快速轉移球、在比賽中運用廣等特點。在該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單一技術的反復練習帶來的枯燥感與初中生渴望“玩”球的期待之間的矛盾,出現由于教師反復講解、糾正錯誤動作,導致初中生練習時間減少、課堂練習強度降低,部分初中生游離于課堂教學外,未按照教師的要求“擅自玩球”的現象或是成為課堂的“旁觀者”。為了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將“補償性體能”教學運用到該技術的課堂教學中。
3.2.1 在課的熱身部分,設計多樣化的練習方式,采用原地運球、繞體操墊運球、球性練習、快速運球、蛇形運球等運球方法,將有難度遞進的技術動作進行組合,提升全體初中生的學練興趣、參與度、練習情緒。在練習中,初中生動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同時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3.2.2 在課的不同部分,依次設計運用運球技術的“闖關”小游戲,不斷提高練習難度和運動強度,讓初中生在游戲過程中鞏固技能、發展體能。
3.2.3 在課的基本部分,可以進行全場或半場聽信號運球急停急起、全場或半場聽信號變向運球、10 m×4往返跑、聽信號低、高重心跑等形式,進行相關技能和體能練習。
通過采用以上“補償性體能”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練習興趣、課堂參與度、練習密度、運動強度均明顯提高。
投籃是在初中籃球教學中最能激發初中生興趣的一項練習,即使沒有正規籃球學習經歷的初中生,也能進行自主練習。在日常的投籃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投籃動作正確、規范”為關注點。在傳統的籃球教學中,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教師會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講解、示范、徒手模仿無球練習、2人1組無筐練習等,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都會受影響;而初中生則以“投進球”為興趣點,在教師進行上述講解、示范、練習時,多數初中生往往漫不經心,導致在完整投籃練習時動作不規范、命中率較低。
根據球類教學的特點,在初中籃球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以新課標強調“在比賽中運用技術”為引領,在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比賽、組合等方法,讓初中生在游戲、組合和比賽情境中,充滿興趣地學習技術,感悟比賽意識,最終實現技術、體能的同步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有目的地重復練習和一定負荷的練習,如在教學過程中將俯臥撐、原地單手摸標志物、連續單手肩上投籃等作為“補償性體能”練習設計到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體能,為初中生籃球運動技能的發展提供幫助,從而提高初中生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和信心。
教師在初中籃球教學中運用“補償性體能”教學時,一方面要結合學情合理地安排運動量,針對不同身體基礎的初中生設計不同運動量和運動難度的練習方法,做到循序漸進;另一方面要結合單元教學計劃科學安排與主教材相關或相異的練習內容,遵循全面鍛煉、持之以恒、因材施教等教學的基本原則,避免進行片面的、間斷的、隨意的練習;另外,要教會學生“補償性體能”的學習方法,實現終身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