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芷萱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據20世紀80年代官方的不完全統計:傳統武術門派大約有300個,拳種約129個。中華傳統武術門派多,拳種多,術語多,其推廣難度大,流失快,導致許多門派滅絕,拳種消失。武術發源地的武術普及度相對較高,但對其他地區,學習的人群少,偏老齡化。因此,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將面臨嚴峻的挑戰。由于流派眾多,很多門派,拳種相繼滅絕,傳承的人很少,更別提進入中小學的體育課堂中了。在300多個門派,120多個拳種中要篩選出適合中小學生訓練學習的拳法是十分不易的。如果選擇瀕臨失傳的拳種,學校的體育老師要進行培訓等,而傳統武術不是短時間能培訓出來的。如果選擇廣為流傳的拳種,那瀕臨失傳的拳種更加岌岌可危。傳統武術進入中小學體育課堂,不僅要考慮到武術的流派,拳種,也要思考教學難度,學生接受程度以及訓練強度等問題。傳統武術進入中小學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際執行中困難重重,要考慮到各個方面,僅盲目執行政策并不利于傳統武術的傳播與發展。
自1915年有人提出傳統武術進課堂的建議后發展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武術的教育現狀令人堪憂。傳統武術在中小學并不受歡迎和重視,許多家長為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多數會選擇跆拳道,乒乓球,舞蹈等體育項目,傳統武術在中小學生眼中意味著單調乏味。有意思的是傳統武術反而在國外發展良好,非常盛行,新加坡等多國將武術列為中小學的體育必修課,與國內傳統武術在中小學的體育教育不容樂觀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傳統武術要想在中小學真正開展下去必將面臨一場重大變革。
武術教學指導大綱對各學段的教學程度有明確規定:要求小學能做出武術簡單的組合動作,初步掌握一套簡單的武術套路;對初中的要求是完成一至二套武術套路或對練;而高中則是要能夠較為熟練地完成一套以上有一定難度的武術套路或對練,參加班級以上的體育比賽。由此可以看出,學校中學習武術更偏向基礎和套路,這就注定了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枯燥,無趣,艱澀。傳統武術進校園其目的及意義在于普及和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但中小學生對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文化知之甚少,直觀的感受是枯燥乏味,機械的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課堂任務,更不可能有興趣在課下練習和深入了解傳統武術,這與傳統武術進入中小學的初衷相悖。
抽調數據顯示,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近300個中小學中開展武術課堂的學校不足30%,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遺忘和厭學基本成為學生對武術課程的常態。也有許多學者發出疑問,大量調查結果均顯示學校武術課程并沒有很好的實現“傳承優秀武術文化”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中小學武術課程改革面臨諸多問題,陷入改革難的困境之中。傳統武術長期發展于民間,缺乏專業性的術語,進入校園的武術,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大多數是結合西方的教育模式改編,缺乏課程主題,模糊了武術文化的意義。學校武術課程過度注重基本功的傳授,體育教師更重視學生對武術套路學習的完整程度,忽略了對學生德行的培養。教師機械、單向地進行知識傳導,學生被迫的變成知識的接收者,認為60分萬歲。在學校武術課程中除了重視套路的學習,還應偏向競技,家長更關心的可能是武術段位和武術考級;體育教師在上課中偏向西方體育式教學,導致武術課程定位十分模糊,極不利于武術的流派和拳種的進入。長此以往,忽視課程中師生間的互動,傳統武術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及人格培養就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和作用。
傳統武術進入中小學遇到門派拳種多,選擇困難,學生對武術認識不足,武術課程改革難等問題。傳統武術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讓其進入校園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對武術的傳承,文化的熏陶,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培養。綜上所述,結合相關調查結果,總結經驗教訓,汲取專家學者建議,找尋恰當方法對傳統武術在中小學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隨著中小學武術核心素養的提出,武德的培養受到重視,對中小學的武術教師及武術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在武術傳授中并不僅僅是對基本功和套路的教授,還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自發地在課堂外學習武術,了解武術文化。武術通過課堂教授形式由武術教師傳授給學生,這就要求武術教師提高對課堂教學和課外把控,全面提高自身教學能力。通過武術教育激發學生轉變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
從古時候的射、御到現在的學校武術,教學內容不斷發生變化,提高中小學武術教師教學能力,豐富課程內容要同步進行。如果在教學內容上忽略其連續性和整體性,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全學生的人格。中小學武術核心素養的目標并不是一蹴而就,僅通過一節課,一個學期就能達成,課程設置要采取階段式教育,循序漸進地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在課堂中融合武術文化、武術精神、武術歷史、武術人物等方面內容,適時結合武術競技和武術賽事等,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武術課程,從而推動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進程。
在校的中小學生對武術認知的途徑并不豐富,大多數是通過電視影片和武俠小說了解,但與實際的傳統武術相距甚遠;另外,少部分通過民間武術拳師,網上信息查詢,聽取相關人士介紹等渠道了解傳統武術;從學校課堂了解傳統武術的中小學生占比不足30%。除此之外,學生對傳統武術的項目十分模糊,將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搏擊都歸為傳統武術。由此可見豐富中小學生了解傳統武術的途徑,拓寬認知渠道是促進傳統武術進入中小學的必由之路。
通過課程改革,傳統武術進入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由體育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認識什么是傳統武術及傳統武術的種類和界定。教育部門責任重大,應不斷加大對傳統武術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的力度。在我國華中地區武術課程普遍開設,學生對傳統武術的了解較其它地區的中小學生更為廣泛,有較好的武術基礎。結合互聯網,讓各個地區的學生能溝通交流,對傳統武術不正確的說法得以及時糾正。豐富中小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認知,不僅通過課堂上武術教師的傳授,還有和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以及互聯網,社區、家長都是非常好的傳播途徑。豐富中小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認知,拓寬知識渠道,有利于進一步實現中小學武術核心素質的培養目標。
武術課堂中是需要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而在實際的武術課堂中大多數是體育教師單向的傳授,學生被動的接收,學習,將教與學變成了單向的活動,導致學生對武術課程產生抵抗情緒。因此要在武術課堂中,將教師與學生放在平等位置,武術需要不斷交流,相互學習切磋。明確課程的主體是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對話,將武術的套路、技能與人文素養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武術的魅力。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判斷,對教學內容的預期目標和顯示結果做出衡量。中小學的武術核心素養是高層次,多方面的目標,因此,它區別于普通的體育課程,對其評價標準不能只通過套路學習是否完整,是否具備完成動作的能力等作為主要標準來衡量。因為這無法衡量學生是否通過武術教學對武術產生興趣,能否在課后自主學習武術以及是否學習到傳統武術的優秀品德。所以要健全完善武術課程的評價體系,科學且客觀地評價武術教學的現實價值,為傳統武術在中小學的教學提供改進思路與參考。綜上所述,明確課程主體,完善武術課程的評價體系對中小學豐富自身修養,形成正確的武術觀是不可或缺的。
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肩負著獨特的歷史使命。傳統武術進入中小學體育課堂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武術課程改革難,學生對傳統武術認識不足等阻礙了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不利于中小學武術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面對種種困難,結合相關政策,通過文獻資料法,總結出提高中小學武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合理規劃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認知途徑;明確課程主體,完善武術課程的評價體系這三條建議,為傳統武術更好地在中小學校園開展及培養中小學生武德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