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東博
(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438)
藝術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具有其更加顯著的個性及特點,有相對獨特的性格及思維模式。而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對于學生的期望與要求更為突出嚴格,因而,對于藝術生而言,其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會一門藝術,而是需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尤其是思想品德部分的提高,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藝術院校的設立在初期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各項藝術才能,并使其更為專業與優秀,因而往往在對于學生藝術類專業的培養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對于文化知識的教育教學。不難發現,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藝術院校在招收學生時常常忽略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以優秀的藝術特長來評判是否予以錄取;另一方面,對于學校內部學科的設立,也更多地傾向于藝術專業方向,藝術學習的占比甚至可以達到學期學科內容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由此可見,藝術院校對于文化知識的培育是具有一定的欠缺的[1]。我國當代的教育觀念,則更加傾向于培養多元化的學科素養,不僅僅需要學生具備專業技能知識,還需要發展其他方面的內容,而藝術生在當下教學的條件下則對于文學素養部分較為薄弱,發展并不均衡。顯而易見,通識教育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已進入通識教育的實施實驗階段,但并未真正的步入到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去,因此,教師與院校應當適時改變教學模式。
2.1 加強育人效果。對于通識教育而言,其注重學生各方面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學科內容的教育,更是對其個人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將課程思政這一部分融入藝術學科的教育過程中,在通識教育的改革中細化改革內容,從而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有了更加具體的培育,使得其針對德育方面的培養更加得以提升。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通過通識教育內容的學習,還能接受思政教育,這兩項教育內容相疊加,學生能在各種優質思政內容的影響下,對自己的行為等進行約束,因為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這樣一來,就能提升育人質量。
2.2 建立完整的人格。良好的道德觀念是一個人的價值體現,有了正確的道德理念是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健康良好的道德體現,也能夠真正立足于社會,使其發揮自身的其他專業能力。因而,在通識教育中注重課程思政部分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是其引導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觀、道德觀及人生觀等等具有價值意義的觀念,亦是使得學生建立健全其人格的重要部分。
2.3 提升人文藝術素養。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德智體美勞等五大主要方面,不難發現,德育的培養是其五大重要組成部分的首要內容,是培育的基礎性部分。教師在對于學生開展通識教育的培育時,不僅僅要拓展其文化知識,更是要在各項才能的指引中融入思想道德的培育。文學知識的培育同時也是文化素養的提升過程,在我國層出不窮的藝術家中,幾乎可以發現,大部分的藝術家除自身特有的專長之外,對其他部分的領域也有涉及,且含有較高的素養與情操。例如,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其對于舞蹈不僅僅是舞蹈動作的支配,對于舞蹈的由來與發展,包括與舞蹈相關的著名藝術家身邊等的經歷故事都具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在表演中才能流露出真切的感情,而這亦是高素質及文學修養的體現。因此,課程思政對于通識教育的改革還能夠使得學生提升其品格修養。
2.4 助力專業課程自身的建設。在當前對于人才培養時能夠明確的一個目標是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所以對于各個院校來說,人才培養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具體的課程教學是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強化課程建設,不斷優化,讓課程內容能更好地契合時代發展所需,契合人才培養所需。對于藝術院校通識教育來說,用課程思政的理念來指導課程教學的開展,能夠讓課程內容更豐富,煥發生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優質的價值觀引領課程建設。同時,有了思政內容的融合,可以讓專業課程教學有不一樣的風采,對于學生來說更有吸引力,進而在學習中更主動,積極參與教師構建的各種課堂活動。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的培育是對于學生成長重要的教育部分,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等理念,也是通識教育理念下需要重視的一部分內容。人才的培養是全方位的,良好的道德價值觀是素質文化的基本體現,因此,教師在通識教育中對于課程思政部分的引導尤為重要。相對于藝術院校而言,學生張揚的個性需要以基礎德育為前提,因此,課程思政的部分更是需要其培育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