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青海
(河北省平泉市道虎溝鄉廣興店中心小學 河北 平泉 067501)
興趣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多、好模仿,好奇,好問,他們對于大千世界的科學現象處處感到新奇,極想知道科學的秘密,如何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呢?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設計新穎的實驗。比如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力量》一課時,我用鐵皮做了一只"小鴨子",把它放在一塊硬紙板上,紙板下面放一塊磁鐵用一只手托住紙板另一只手拿著磁鐵在紙板下面來回晃動,這時同學們已在下面喊開了,"小鴨走路了!"我緊問一句是什么力量帶動小鴨子走路呢!一句話頓時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他們興趣盎然,迫切希望找到答案,這時候我便及時引導學生轉入了對磁鐵性質的探究之中。
又比如五年級上冊《風的形成》這一課中,課本中創設情境設計的演示實驗是這樣的,冬天,把教室的門打開一條縫,將紙片分別放在門縫的底部和上部,你會發現底部的紙片往里飄,上部的紙片往外飄,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實驗大部分老師沒法做,因為做起來有難度,也沒有合適的場所,只能用語言告訴給學生。這樣會讓學生失去了興趣。我是用風的形成演示箱直接在課前演示給學生,并且我改變了風的形成演示箱的一些做法。我在箱體上面的煙囪上方安裝了一個小風輪,當點燃衛生香后,不一會兒學生就能觀察到一縷炊煙隨著熱空氣流向煙囪,吹動小風輪不停地轉動。同學們被這奇妙的現象所吸引,對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探究新知識的欲望。進而更加喜歡上實驗課了。
分組實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由于學生能夠獨立動手操作因而他們的興趣較濃,但也容易出現一此問題。
有的學生面對實驗桌上的儀器不知所措,或不規范的亂動手;致使有的儀器還沒實驗就已損壞。針對這些情況,我采取合理分組,理解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與稍弱的搭配。而且做實驗時候組長要對組員進行分工,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如五年級上冊《鹽到哪里去了》這節課時,讓學生先別著急動手實驗,先要讓學生認識一下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知道小勺是用來干什么的,玻璃棒應該怎樣攪拌,然后要分組設計好實驗方案,讓組長做好分工。為了實驗順利進行。在做實驗之前老師還提出了一些建議:(1)往每只燒杯中加入同樣量的水和固體,攪拌相同的次數。(2)為了節省實驗時間,材料要少放,每種材料只取半藥匙即可。(3)認真觀察每種物質與水混合后有什么現象,認真做好實驗記錄。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要求,嚴格規范學生的實驗過程,扭轉學生自由散漫的態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堅持松弛結合的原則,根據實驗操作過程循序漸進地推進探索,并觀察、監督學生的動手操作情況。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真完成實驗,并逐漸形成科學實驗精神。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給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實驗要求,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操作起來才會有的放矢、有條不紊。讓學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我深入各組,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如有的組看到鐵粉有浮的現象就不知道怎么記錄了,我及時告訴他們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探究操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生活中不僅處處充滿了科學,也充滿了實踐操作的機會,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應該做好課堂延伸,將學生引入到生活中來,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生活的過程中,發現科學的光芒,并根據科學積累自主設計生動、有趣的生活小實驗。充滿生活趣味的實驗操作,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
如五年級上冊教學中,《小苗的誕生》可以要求課下讓學生制作種子標本盒。《葵花向陽》一課利用動物趨光的特性,要求課下設計一個裝置,能方便捕捉有害動物。《衣服的顏色》一課,課下讓學生制作太陽能熱水器。《保溫和散熱》一課,課下讓學生設計一個保溫屋。許多教師也要求讓學生做了,但是沒有檢查、評比、展示,沒有取得一定效果。可以每個學期期末拿出一節課作為展示課,進行交流展示,評出優秀創作獎,優秀設計獎等。或者在教室辦個科學角,在課下有趣的實驗設計都可以隨時拿到教室展示。這樣呢才會調動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
綜上所述,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打破教師講述,學生聽課的僵化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的空間,引導學生掌握實踐操作的方法,進而聯系現實生活,實現對科學實驗的創新思考與自主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