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倩
(遼寧省大連市第七十一中學 遼寧 大連 116000)
語文課程學習成效的取得與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的投入與感受程度息息相關,高效的語文課堂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洋溢著生活的活力和靈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時,不能僅僅停留于知識型教學的層面,而要帶領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主動思考、全身心感悟,讓學生真正沉浸在語文的美的環境之中,以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以下是我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的一些教學實踐記錄。
教師創設生活情境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常用方法,而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教學設備的完善,更使得生活情境教學成為了一種可普遍操作的、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和創作熱情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大膽地嘗試創設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又可以起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的教學活動之中,我希望以情境教學的現實開展方式,通過精神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滿腔熱血。課前導入中,我給學生們播放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視頻資料,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侵略者們闖進圓明園搶占掠奪,無數珍貴的文物與珍藏被付之一炬,原本富裕輝煌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在戰爭過后徒留一地的斷壁殘垣。圓明園,一個本應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珍寶與驕傲的地方,在一把火中燃燒殆盡。之后,我又向學生們播放了清政府與英國簽約《北京條約》、與法國簽訂《天津條約》等的資料,中國在這一次次條約中喪失了大量的領土與主權。在沉重的心情下,學生開始閱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設計上,我以雨果對圓明園的贊美與對英法聯軍的憤慨的對比為中軸線策劃整個課堂交流。我將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著重研究雨果贊美圓明園的段落,領會雨果對藝術的尊重與對全人類文化成果的愛。第二組與第三組共同研究雨果對英法聯軍的駁斥的段落,第二組從英法聯軍的角度出發,歸納英法聯軍在這場侵略戰爭中所犯下的巨大錯誤,第三組從雨果的角度出發,梳理雨果駁斥侵略行為的邏輯鏈。然后,我讓第二組與第三組的學生進行對話,第二組學生陳述英法聯軍的行為,第三組學生概括雨果的觀點以駁斥英法聯軍的行為,這樣,課堂仿佛形成了對話的關系,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學生對課文的領悟更加深入,也更加明白雨果對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視,及其語言中體現出的國際主義精神。
最后,我對整個課堂進行了總結,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為祖國的強大與世界的和平而奮斗的決心。首先,我向學生們播放了圓明園修復與保護工程的視頻資料。學生們從視頻中感受在中華兒女不懈的努力下,圓明園已經可以重新窺探以往的一角風華。圓明園雖然深深烙上了戰火的印記,但戰爭的痕跡也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含義。接著,我和學生們交流了本課的感悟。隨著祖國國力的日漸強盛,圓明園在戰火中重生。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只有中華兒女自己強大、只有自己站起來才能夠維護自己的尊嚴,才能夠保護好自身所珍視的事物與自己的祖國。
語文課堂需要一種語言文字的藝術貫穿其中。語文課堂的文學素材從生活中來,再經由作者的提煉而成。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應多鼓勵學生體驗生活,觀察生活,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同語文課堂相結合,由此,學生才能有效地將自身的生活上升為語文藝術,語文學習也由此才具有現實性的內涵。例如,我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帶領學生走進四季,通過播放視頻、故事會、游記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領會詩歌寫作時作者身處的具體情境,學生得以在對景物的感悟中達到對詩歌更身臨其境的感悟。同時,我也帶領學生在詩歌的基礎之上開展相關表演,在表演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晏殊《破陣子》描繪了春日漸長、春光明媚的繁榮春景,以少女們采桑斗草的樂事傳達了豐富的生活意趣。我便鼓勵學生進行表演,同學們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了少年少女們沐浴在春日明媚陽光中嬉笑打鬧的歡樂場景。清新自然的生活場景在晏殊的筆尖凝聚成為明麗清婉的詩句,學生也由此感受詩詞表達之美。
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吟誦、繪畫等方式幫助學生呈現詩詞的畫面感,讓學生眼前形成這幅邊塞秋景圖,并發揮想象力對詩詞之境進行感悟。同時,我也啟發學生對詩詞的境界進行感受,向學生拋出問題:在凄涼秋景下作者會想到什么呢?又有可能遇到什么人發生什么故事呢?在課堂的最后,我向學生布置了作業,讓學生結合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與自己的感受寫一篇文章,結合自身的情感與生活體驗進行表達。
綜上所述,基于語文課堂上情境教學的現實教學開展情況,我總結了初中語文課堂情境教育的幾個要點。首先,初中語文情境教育需強調情感導向性,基于情感對課堂教學開展進行重構,通過情境的創設讓情感性在課堂中起到導向作用,促進教育效果的實現。其次,想要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水平,需要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生活化維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活動中學,提升語文課堂的實踐性與趣味性。最后,情境教學需要注重平等性的內涵;教師將自身的角色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切身領會課堂上創設的現實情境,由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高質量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