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商丘學院
公共體育課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大學生體質,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身心健康的必然健康路徑,還是建設發展民辦高校和落實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石,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1-2]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都是為深入推進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新時代民辦高校體育工作,促進民辦高校學生身心健康,落實學校體育工作,堅持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黨和國家對民辦高校公共體育重視程度,折射出公共體育課程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價值。
大學生健康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完成學業、參加就業、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是落實體教融合,立德樹人,“健康中國”的具體舉措;是國家富強,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公共體育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達到課程教學效果的共同愿望。將大學生全面健康納入民辦高校公共體育的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大學階段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去考核。加強實施“健康中國”背景下民辦高校公共體育促進計劃方案培養興趣,激發動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確保大學生每天參與1小時以上的體育鍛煉,每周參與中等強度以上的3次體育活動,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符合國家規定優秀率25%以上。公共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施,最終實現全民健康,大學生作為全民健康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公共體育也是實施“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重要路徑和必然舉措。把健康優先擺到首要的位置,突出建立大學生健康促進與學校體育教育體系的位置,從而達到公共體育、學校體育、健康教育,三方共生關系,三者密切聯系,緊密配合,三者聯動,和諧共生,實現“健康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為民辦高校體育發展提供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提供遵循和動力的平臺,明確民辦高校公共體育發展目標與方向,也為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實施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制度保障。
體育與健康教學課程改革到2021年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國家體育鍛煉標準》[3]的失效和失信行為表現在機制失效、誠信失效、精度失效、問題失效、工作失效、對象失效、評價失效等幾個方面[4],但從國家歷年體質健康達標數據看,課程改革的初衷并沒有全面實現,呈現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課改失語、價值沖突、文化墮距的局面[5],“健康中國”背景下,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發展也存在制約瓶頸,使得民辦高校公共體育發展受到了阻礙,需要按照健康中國國家戰略不斷的改革發展,創新與重構。
學校體育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必然要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定位要明確統一,以“健康中國”為視角,重構公共體育課程內容,以健康素養為抓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全面考慮,明確目標定位,立足“健康中國”大背景,通過內容具體化統領公共體育課程設置,進行全面、豐富、靈活、多樣的變革體現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從健康知識、健康素養、掌握運動技能,健康認知情感等多元角度需求,設置內容開展教學,突出公共體育課程的健康素養這個核心意識。
師資力量是貫徹實施公共體育課程的主要因素,是完成公共體育課程必不可少的主體,雖然民辦高校有特聘、專職、兼職的師資力量引入,但仍然滿足不了正常的現實需求,由于民辦高校的性質決定沒有編制這一屬性,導致師資流動性強,穩定性相對欠缺,公共體育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還體現在教學方法上單一,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思想的重點與難點把握不準,科研能力相對欠缺、課程思政融入不足等多個方面的制約。
民辦公共體育課受傳統學校體育觀念教學的影響,忽略了健康意識,健康素養,健康科學知識,健康生活方式等元素的融入,涉及健康元素不充分,教學內容,教學觀念,與時代相隔離,不同步,忽視新政策的引入與課程的緊密安排部署承接關系,從而導致公共體育課程與現實脫節,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缺乏健康元素這一動力與活力,創新健康教育方法不夠,創新力度不夠及時。
良好的教學效果與實現公共體育課程目標都離不開合理完善的教學監督評價機制。從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測量來看,著重于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同時以教師的體育教學方面的把控,通常都以短跑、實心球、跳遠、素質練習等走跑跳投來考量學生的技能水平并給予相應的分數,針對某一項技能的測試去評判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評價相對單一,忽略學生健康知識的理解掌握,獲取接受的能力以及健康知識的運用。
要立足“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目標為導向,公共體育課程要領會“健康中國”文件的主要精神,加強“健康中國”理論知識學習,健康素養培訓,著重改變重技能,輕健康知識傳授的局面,扭轉公共體育課以考核成績來衡量學生掌握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公共體育健康教育教學內容,促進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科學的公共體育課程,立足健康教育,融入健康教育,教授健康教育,作為公共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健康知識健康素養的授課,向學生傳達在公共體育課講授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健康中國”學習的重視程度,授課教師要清晰明確健康教育作為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教學目標,秉持“健康第一”的公共體育課程觀念,要將健康教育,健康素養,健康至上意識,貫穿于整個的公共體育課程,要轉觀念,明目標,革方法,創手段,將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公共體育課上去。
著重公共體育課程階段性、整體性,促進課程全面發展,在學校體育工作中不僅要考慮學期與學期之間,學年與學年之間,也要考慮公共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公共體育與專業體育之間的連續性、融合性,來確保健康教育持續的、連貫的、系統的發揮作用。首先公共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整體性連續性,避免教學內容,授課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目標組織實施與監督評價無序性,合理有效的整體化配置課程資源,提高公共體育人才培養質量。其次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從課前理論上宣講,及課上準備活動融入健康知識,再到課中具體課堂教學內容上融入健康素養。用案例教學,合作探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來豐富設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最后在教材選擇上要注意考慮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要兼顧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健康素養,要選擇教材內容涉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評價,體育鍛煉與大學生身體健康,形體健美,常見的運動損傷,現場急救,運動損傷的處理,肌肉拉傷,運動損傷的防治,以及營養與健身,合理膳食搭配,健身運動營養,健康的養生生活方式等健康內容的教材。用生動、有趣的動漫模型充實到教學內容設計中去,運用靈活、多變的新媒體教學手段講授健康教育,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公共體育課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儲備、科研水平、綜合教學素質都對公共體育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產生強有力的直接影響。首先,要立足“健康中國”教育實際需求,加大師資經費投入,提高科研獎勵,加強公共體育教師課前、課中、課后全時段、全方位的專業培訓,要轉觀念,學技能,增理論,適應“健康中國”背景下公共體育教學能力發展;其次,在民辦高校公共體育招聘時,注重教師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招聘標準和要求;再次,鼓勵公共體育教師參與學術會議,高峰論壇,網絡比賽,技能展示;最后,采取自學與培訓學習相結合,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相結合,不斷提高知識的更新換代,加強自身健康素養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術能力提高,以此滿足現階段“健康中國”背景下民辦高校對公共體育教師的迫切需求。
合理的、科學的、完善的、有效的公共體育教學監督評價機制,是對公共體育教學工作質量的評價與分析。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民辦高校教學監督評價機制是基于整個學校教學監督評價體系,用學生評教,同行評價,聽課評價,教促辦評教,領導評議等結合的評價體系。整體的學校教學評價體系對單個公共體育課程來說具有片面性,不合理性。如對文化課評價中有板書書寫是否工整,板書質量如何,板書布局是否合理,上課中是否有照本宣科的情況,PPT制作整體性評判,制作質量的好壞,上課時是否有睡覺現象等一系列的評價機制,而這些評價體系對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監督評價不對稱性,生搬硬套,相對欠缺。教學監督評價機制不科學,會導致評價失衡,挫傷教師積極性,應建立專門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監督評價體系,包括教師對健康知識,理論掌握的程度、實踐操練水平、課堂融入互動能力、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手段運用,以及課后參與學習鍛煉效果等全方位的教學評價機制,來全面掌握教師和學生的學習運用效果。
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緊抓“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重構課程設置,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加大師資經費投入比重,深化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彰顯新時代公共體育課程在“健康中國”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