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斌強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初級中學
為了促使我國義務教育的長遠發展,中國頒布了“雙減”政策,以減輕學校教學負擔和校外機構的培訓負擔。“雙減”政策的實施仍處于政策的早期階段,其政策解讀和有效實施仍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1]。從外部看,實施“雙減”政策是針對當前“減輕校內負擔、增加校外負擔”的現實問題,但從內部看,是對當前教育目標的新改革,這就要求義務教育活動要真正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避免義務教育進入片面的教育過重,忽視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校內教育還是校外培訓,它都面臨內外部環境重大變化的關鍵節點[2]。學校的課程教學也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對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做出相應的調整。在以往的初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教學相對單一,往往只通過簡單的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形式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綜合體育課程素養的有效培養,這與“雙倍減員”政策下的學生培訓核心背道而馳[3]。
“雙減”政策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變化。為了有效推動這一系列變革的實施,中國最近啟動了“雙減”政策。“雙減”政策是指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沉重的家庭作業負擔和課后培訓負擔。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沉重的家庭作業負擔和課余培訓負擔,是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政策要求。然而,在理解“雙減”政策時,社會不應簡單地將“雙減”政策視為教學活動的減量,而應充分認識到這一政策背后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育目標。基于這一背景,相關課程需要創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只有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才能正確引導課堂教學過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提高教學效果[4]。例如,傳統的初中體育教育觀念相對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體育課程的重視不夠。教師和學生都更加重視體育課程的單一教學,忽視了體育課程的素質教育效果。因此,在“雙減”的政策環境下,我們應該拓展初中體育課程的教育理念,從而以素質教育的角度深入挖掘體育課程的教學理念。
在大多數家長看來,教育是學校的事。父母根本沒有參與學生教育的意識。根本原因是家長忽視了除了分數以外的其他教育效果。第一,一些家長教育水平低,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第二,部分家長不能積極參與學校教育。由于父母自身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幫助教學。第三,盡管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實施多年,但一些學校仍然將入學率作為價值追求,分數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基準。家庭-學校合作的局限性也體現在提高學生的成績上,最終使家庭-學校合作流于形式[5]。
目前,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對于體育教育缺乏創新,在課堂上僅簡單地讓學生按照課本上的方法進行鍛煉。體育教師應該認識到不同學生的體質是不同的。同樣的練習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有些學生會覺得鍛煉的程度太低,沒有活動來打開肌肉和骨骼。有些學生可能認為他們太累了,跟不上其他學生的步伐。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不同的鍛煉內容。在“雙減”的背景下,體育教師需要更好地利用課堂時間,而不是簡單地對學生說一句話。如課后你需要好好鍛煉[6-7]。
在過去的體育教育的課程制定中,往往更多地關注傳統體育項目,如以籃球、足球為代表的球類運動,或長跑、短跑、跳遠為代表的田徑運動,一些學校還將關注舞蹈和網球等新的體育項目。然而,這些運動有自己的運動規則。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還需要在運動規則中開展運動。然而,學生對體育的偏好是有偏見的。并非所有傳統體育都能在學生體育教育中發揮應有作用。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希望在初中體育課程中獲得相對不同的運動體驗。因此,在體育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體育教學和教育形式的活動創新,引入更多具有創新性體育項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體育課堂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興趣與自主性。
在傳統的體育課程中,課程評價體系主要針對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掌握,以技能評價為主體。這種評價體系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從課程改革發展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應創新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在對學生的評價時,我們應該減少對技能掌握程度的評價,而更多地引入對學習過程表現的評價,是否對體育課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雙減政策的基礎上,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要注意科學、安全、有趣地安排體育作業,既能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從而在體育鍛煉中掌握更多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家庭體育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作業,用沙袋練習單腿投擲,學生可以在家里輕松完成;教師也可以使用相關的體育軟件,要求學生每天走10000步,然后將軟件記錄的步數截圖發送到微信群;也可可以設計一些選修作業,讓學生在家庭體育的內容上有更多的選擇。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學生可以實現體育操作的興趣。
許多初中應試教育的觀念非常嚴重,學生們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每天的課程安排中,數學和英語等主修科目占用了學生們大部分的時間。在雙減政策下,使學生們得到很多的空閑時間,但其往往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這些額外的時間,導致大多數學生僅僅在家里待著。那么,初中體育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日常鍛煉習慣。學生們可以利用這些額外的時間更好地鍛煉自己。在許多地方的體育教學中,競技體育深深植根于此。他們認為學習體育必須獲得獎項、冠軍或通過體育上學。初中體育教師應創新體育教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育課堂上,沒有必要擁有非常高超的體育技能。這些高超的體育技能將使體育課堂極其枯燥,導致許多學生課后沒有進行體育鍛煉。我們的體育課堂應該注重體育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體育興趣。只有這樣,體育才能真正進入生活。在新的體育課程標準中,從“強身健體”到“健康第一”的過程,這說明新的體育課程標準不能以競技體育為目標,競技體育的專業訓練也不應該在普通中學實施。普通中學生更有可能在體育課上養成日常鍛煉習慣,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
增強家長的家校合作意識是家校合作教學的首要任務,讓家長認識到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的責任,從而確保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通過對學生假期生活的調查發現,在假期的第一天,孩子們養成了臥床休息、看手機的不良作息習慣,學生對主課不感興趣,更不用說每天30分鐘的體育鍛煉。此外,家長們還認為孩子們的日常學習非常辛苦和疲勞,很少有假期。因此,學生們在這種無意識和混亂的工作和休息中度過假期。家長、家庭與學校合作意識薄弱也反映在這一點上。此外,家長應提高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建立良性互動機制,形成家校合作教育模式,通過相互合作交流,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為學生今后更好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仍然有很多的初中教師認為體育是一門并不重要小學科。然而事實上,適當、科學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身體是一切的資本。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就沒有好的基礎[8]。任何偉大的事業都需要一個良好的身體來實施。如果這個人身體虛弱,一旦氣候發生變化,他就會生病,從臥床不起到死亡。他怎樣才能完成他的事業。初中學習也是如此。在國家“雙減量”政策下,體育教師應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不再認為體育鍛煉是課后的事[9]。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每天鍛煉的習慣,讓學生在年輕時走出家門,在陽光下跑步,流汗。體育教師應轉變教學思維,把重點放在學生的思維上。只有學生養成日常鍛煉的習慣,才能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