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文,許 建
(南寧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出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而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必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4個相統一。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將體育社會學課程中思政元素進行加工轉化為育人資源,與其相輔相成產生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促進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完成新時代高校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體育社會學課程是研究體育中的社會現象問題,促進體育和整個社會正常健康發展的基礎課程。激活體育社會學中課程思政功能,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推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新視角重新認識思政教育,防止出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兩張皮”現象。在面對國際體育社會性問題時,應引導大學生正確學習與理解,形成旗幟鮮明的立場意識和高風亮節的思政素養。
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體育社會學教學,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強化大學生與社會現狀銜接的實踐學習。將體育社會學課程中隱含的思政元素貫穿于體育人才培養方案的任務與過程中,有利于體育社會學課程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新時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是體育社會學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責任田”。改變“重技術輕文化”的傳統體育教學觀念,加強體育社會學領域育人的全面性,共同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有能力的時代新人。
課程思政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要將體育社會學中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生活等體育運動教學內容科學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結合。體育社會學課程中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例如,結合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國女排奪冠等經典代表性的體育賽事,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女排精神”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體育強國的建設。
深入挖掘專業知識隱含的思政元素,從體育社會學課程中選出每章節相對應的代表性事跡。例如,在《體育社會學(高教版)》第四版緒論教學中,介紹到“中國體育社會學課程發展歷史”時,可以與我國歷史、思政發展史前后等相互聯系;在“《體育社會學(高教版)》第四版課程第十二章第三節體育運動與民族”教學過程中,可舉出相關的事跡如“中國女排從1981年到2019年的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還可以借用電影《奪冠》,以頑強拼搏、勤學苦練、同甘共苦的訓練精神面貌和激動人心的比賽片段進行分析學習,培養大學生優良思想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為我國體育事業貢獻力量的遠大抱負。
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抓住專業課教師的作用。加強各校課程思政隊伍建設,應以思政課老師為“圓心”,專業課、綜合課老師為“圓弧”,共同構建高校思政團隊。積極加強教師思政教育培訓,探討新穎的教法與學法。教師應積極閱讀國家教育局、體育局等下達關于體育思政建設內容相關的文件,并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積極建立教師思想品質的評價與考核體系,教師應始終牢記以“課程門門有德育,教師人人講育人”為目標,將正確、合適的思想道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與德育的有機結合。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成為大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例如,將互聯網信息與體育社會學的思政元素深入融合多角度進行講解,能抓住大學生的情感心理變化,激發大學生學習體育社會學的興趣和熱情。教師還應重視借用各大高校的思政精品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經驗,逐步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的線上教學資源庫。高校還可開展“校園風云人物”系列教育活動,通過校園學習軟件或微信公眾號,將校園體育“正能量”的事跡作為課程線上學習的內容,促進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思想品質。
課堂是課程思政教育的“主戰場”,課堂氛圍要發揮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第一,在教學中不能走“老師只讀,大學生只聽”的教學老路,要擺脫過于依賴教材的現狀;第二,要引導大學生由教材學習轉向學科學習,課后推薦大學生閱讀體育社會學相關的專著、期刊等,豐富大學生知識積累;第三,讓大學生帶著問題去上課,與大學生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深度討論,增強課堂的交流與學習效果;第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提出問題,提高大學生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五,將課程思政納入社會體育學考核和評價,能了解大學生學習情況,反饋該課程教學應改善的地方,有利于課程思政成功融入體育社會學課程。
在高校教育中,校園講座對校園文化熏陶有著重要意義,其能給大學生切實的思想與人生啟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與人生目標,勇敢面對挫折與失敗,保持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初心;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在元素與外在元素都具備較強的影響力,是推進體育社會學課程中思政教育發展的動力源,能促使思政教育體系構建與完善。在體育社會學課程可以多開展思政講座,如設置“社會結構中的體育運動”專題、“社會文化中的體育運動”專題等講座,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社會學課程教學的每個環節,達到潤物無聲的目的。
專業知識與思政理論、思政理論與社會實踐、社會實踐與專業知識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高校在傳授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要融入思政理論教育,促使知識與價值有機統一;學習思政理論時,高校應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崇高的愛國情懷;高校還應注重將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過程中,見證知識理論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專業知識、課程思政、社會實踐相互聯系、共同促進,才能使大學生逐步建立成熟穩重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素養。
在新時代教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以體育社會性問題相關的專業課程體育社會學為載體,將其思政元素提煉、加工、融入體育社會學課程,是當前培養大學生全面性發展和思政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課程思政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與提高自身思政理論儲備;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科學納入教育評價體系;需要增加體育社會學講座與互聯網的運用,推動思政教育發展與體育社會學課程發展的同步性,達到“協同共進”培養體育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