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南華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發揮體育課程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途徑[1]。籃球課深受大學生的喜愛,是大學生學習籃球理論知識、掌握籃球運動技能的重要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籃球課程,在教會學生掌握籃球運動技能及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南華大學體育學院籃球課為例,從教學文件、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面臨困難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籃球課程思政建設的對策。
教學文件是教師制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設計,撰寫教案,完成教學過程的基礎[2]。南華大學公共體育籃球課程教學文件主要包括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以下從這四個方面對思政元素的融入進行分析,探討教學文件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文件設計的依據,教材選用的是《大學體育與健康教程》一書,分為體育與健康知識篇和運動技能實踐篇兩部分:前篇五章分別為大學體育的概述、體育鍛煉與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大學體育鍛煉的原則與方法、體育運動競賽組織與管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后篇為現代體育與健身方法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與健身方法。教材中公共部分明確了大學體育的目標與任務、作用與價值,使學生對大學體育有深入的理解,明白進行體育鍛煉的價值,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實踐部分中籃球技戰術教學模塊內容相對簡單,相對體育教育專業選用的教材顯得不夠全面。教材中雖然沒有單獨的思政育人模塊,但在部分知識點中蘊含思政元素,需要細心挖掘。
教學大綱是根據學校自身專業教學特色而設定的綱領性文件,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課程教學的依據。大綱中明確了課程為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每個學期32學時,每周2個學時,共計128學時。明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信、奮斗、擔當的體育精神,積極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課程內容主要涉及體育與健康知識、心肺功能、身體素質、籃球技戰術教學和太極拳,其中理論課16學時,技戰術課56課時,身體素質課24課時,太極拳32課時。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中,在教學內容及時數分配中體現不足。教學大綱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科學、合理地進行編排,才能更好地為思政育人做好準備。
教學日歷是依據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內容和學時,把具體的教學內容分配到每堂課的文件。在每學期開始前,教師都會按照要求,準備好教學日歷。在教學日歷中,明確了每學期上課周數為16周,每周2個課時,每節課上課的具體內容和課后練習內容,標明了參考書及頁碼,沒有體現具體的思政元素,這說明思政理念融入教學日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籃球課教學日歷的思政融入相對不足,教師要積極整合教學法和策略,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編排,完成蘊含思政元素教學日歷的制定,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
教案是教師編寫的教學方案,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思政元素在教案中主要體現在教學任務中,明確了課堂的育人任務,但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運動負荷以及課后小節中體現不足。籃球課教案的教學任務要根據不同授課內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要反映學生的認識過程,要符合實際且有針對性,做到因材施教,全面發揮籃球教學的育人作用。教師要摒棄照本宣科,合理利用講解、示范、練習、糾錯等傳統教學方法,適當采用問題式、討論式、角色轉換、體驗式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學生基本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加強對教學負荷的合理管控,讓學生掌握技能和發展身體素質的同時,學會運動負荷的控制與管理,增加學生體育健康知識。
綜上所述,籃球課課程思政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工程,教師在教學文件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還需全面落實。籃球課教學文件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強化思政育人觀念,深挖課堂教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思政理念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學文件的完善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好教育資源,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理論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懂得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的功能以及體育鍛煉的原則與方法等,以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3]。南華大學公共體育理論課內容有:體育與健康知識;籃球運動的起源、特點及發展趨勢;籃球運動欣賞;籃球競賽規則和裁判法;籃球運動自我鍛煉的方法與要求;籃球運動損傷預防與處理等。理論課內容相對豐富,其中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結協作精神等思政元素。運用講授法,講述我國體育運動發展史,了解我國如何一步一步成為今天的體育大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講解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鍛煉的功能與價值以及體育鍛煉的方法與原則,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運用案例教學,播放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錄像資料,講述中國男籃全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最終艱難從小組出現,躋身八強,追平奧運會最好成績,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并學會團結協作。講述運動員姚明在傷病困擾下強行復出參加比賽,給自己運動生涯的結束埋下隱患,讓學生體會到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神。籃球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方式中蘊含的育人理念是豐富的,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理論課的思政育人作用。
實踐課教學是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課時比例很大,是學生習得運動技能,掌握鍛煉方法的重要途徑。南華大學籃球實踐課內容有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籃球專項技戰術、身體素質等。課堂常規中的師生問好和考勤環節,有助于引導學生知禮儀、懂禮貌,做一個守時,守約定的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通過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教學,讓學生感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美,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籃球專項技術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籃球運動快、準、穩、韌、精等技術特點,懂得熟練掌握技術,需要精雕細琢,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身體素質練習,讓學生直面困難、勇于拼搏,體會到體育項目內在的拼搏與自我超越精神。通過籃球競賽規則與裁判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通過游戲、分組練習、教學比賽等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戰術配合教學,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與協作精神。通過比賽或游戲的獎懲,讓學生體會到勝利的喜悅與失敗的痛苦,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在實踐課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情景法、游戲法、分層分類法、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促進籃球實踐課課堂教學的思政理念融入,共同完成課堂教學。
籃球課程考核是學期結束后,對學生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的考查,合理的考評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南華大學公共體育籃球課程考試分為公共部分和專項部分。公共部分主要有早操出勤、體育理論、50m 跑、800m 跑(女子)、1000m跑(男子)、太極拳。專項部分中體育1為定點投籃;體育2為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和半場三對三比賽;體育3為1min投籃和半場往返運球上籃;體育4為全場往返運球上籃和全場五對五比賽。成績評定辦法為太極拳不及格者體育總評成績不及格;學生最后總成績由籃球技術考核成績+公共必考項目測試成績+太極拳考試成績+體育理論考試成績+早操(課外活動或競賽)成績的總和確定。從考核內容來看,籃球課程教學評價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總結性”評價,其中以運動技能考核為主,理論考核較少。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較少。在考核評定的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在籃球課教學改革中,應該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全方位評價,使教學評定更全面和準確,需要對考核內容、評定方式以及考核成績所占比例有一定的調整。
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開展課程思政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籃球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籃球教師,從現實看,教師個人思政理念不足,沒有足夠重視體育課程對學生的思政育人作用,沒有充分挖掘籃球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師團隊建設不完善,規章制度不健全,沒有真正發揮團隊的作用,共同努力將課程建設好。
由于公共體育課的特殊性,學生每學期都可以選一個運動項目,有的學生選自己喜歡的項目,有的學生選擇自己沒有接觸過的項目,也有的學生由于其他課程沖突被迫隨機選擇一個項目,造成班級內部運動技能水平差異較大。經常出現有的學生無論怎么努力,運動成績仍不能“達標”,而有的學生即使不用練,也能獲得較好成績的現象,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影響,對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造成一定困難。
公共體育課需要學生在運動場地上課,尤其是室外課,受陰雨天氣影響較大,缺乏室內場館造成教學計劃不能順利實施,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4]。
學校要做好政策引導、制度保障工作[5]。南華大學制定了《南華大學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以及保障工作。學校教務部組織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申報工作,評審出41 項目予以立項,并給予經費支持。教務部不定期舉行課程思政教學沙龍,邀請課程思政教學專家進行講學,鼓勵教師外出參加課程思政培訓班,提升教師思政育人觀念和思政教學水平。學校要不斷加大體育場館設施投入力度,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場地保障。
在籃球教材中新增“思政育人”模塊,對“籃球運動的功能與價值”進行全面深入地介紹和解析。結合籃球運動特點和發展趨勢,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元素,充實籃球課教學大綱的建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及時數比例和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教學比例,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合。籃球課教師要提高對課程思政科研的積極性,要勇于創新,不斷加強思政理論知識學習,提高對教學文件思政化的重視度。完善教案的課程思政理念融入,不僅在教學任務中體現課程思政理念,也要在教學組織模式、教學方法以及課后小結等方面的思政理念融入。
課堂教學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的學與練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安排理論課和實踐課課時,發揮兩種課堂的育人作用,以達到對學生思政價值的全面地、正確地引導。理論課和實踐課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融入籃球課堂,以達到育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理念貫穿整節課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全部教學內容中,對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進行深入剖析,從課內到課外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以達到三全的課堂育人體系。
籃球課程的考核內容和評定方式要融入思政理念,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和評定體系[6]。遵循思政育人的要求,調整各考試成績所占的比例,弱化學生在身體條件、運動能力等運動素質方面的先天差異,減少有的學生無論怎么努力,運動成績仍不能“達標”,而有的學生即使不用練,也可以獲得較好成績的現象出現。在考核內容中,改變傳統的“理論+技術考試”,采用“理論+技術+過程+平時成績”等。在評定方式上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角度的評價方式,完善教學考核與評定體系,激發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進步,發揮籃球課的全面育人作用。
籃球課程思政建設,順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學校做好政策引導、制度保障、經費支持工作后,需要一線教師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積極性,明白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習得籃球知識與掌握籃球運動技能,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求教師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將思政元素完美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發揮籃球課程的德育功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