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蝦
(福建省龍海市海澄中心小學,福建龍海 3631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便是計算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能為學生步入中學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和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解決現實中的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激發其對數學計算的興趣,使其更好地掌握計算技巧。學生有了興趣,自然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點,從而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目標[1]。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如下途徑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然后循循善誘,讓課堂煥發活力。因此,教師可將數學計算置于故事情境中,使原本枯燥的計算學習充滿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此外,教師在計算中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
小學生生性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能在數學計算教學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游戲,必然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通過游戲引導學生思考,寓教于樂,這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年齡特征等,開展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游戲。例如,在教學“認識平均分”這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分糖果”的游戲。首先,筆者事先準備了12 顆糖果,然后分給小紅、小明、小蘭三位同學,剛開始時,筆者故意分給小紅6 顆、小明4 顆、小蘭2 顆。這時小明和小蘭就提出抗議,覺得這樣分不公平,其他學生也表示這樣分對小明、小蘭不公平。接著,筆者提問學生:“你們覺得應該怎么分才公平,誰來幫老師這個忙呢?”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應該給小紅、小明、小蘭每人4 顆,這樣才公平?!惫P者又問學生:“為什么每人4 顆就公平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每個人分得的糖果都一樣多了,所以就公平了?!弊詈?,筆者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同樣多,叫作平均分。在這個游戲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平均分的概念,也為以后學習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具有生性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教師如果運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可以通過圖、文、聲、像、影,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把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容易表達的內容通過形象的動畫、圖片說清楚、講明白。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恰當使用多媒體,發揮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優化數學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能夠將難以理解的內容形象化、動態化,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魅力[2]。
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學生對一百以內的數比較了解,但是對更大的數,他們往往缺乏了解。這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來為學生進行形象、生動的展示,從而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和理解。首先,教師可以分開展示10 個正方形,然后將這10 個正方形排成一豎排,引導學生認識10 個1 是10;然后再分別展示10 個豎排,并用動畫展示10 個豎排堆疊在一起的形狀,引導學生認識到10 個10 是100;再用動畫展示10 個這樣的100 個正方形堆疊在一起的樣子,引導學生認識10 個100 是1000,以此類推,得出10 個1000 是10000。通過這樣的動畫展示,學生對10000 這個數有了更加形象的理解。
數學題的解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數學原理上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基礎原理、運算法則的掌握。學生只有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結合強化練習,才能在數學運算中做到游刃有余,切實提高運算效率和準確率。
進行強化練習時,教師也要注意杜絕題海戰術式訓練,避免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免阻礙學生興趣的激發和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計算的基礎,口算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其他運算能力。因此,在學生計算能力提升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加強對學生口算能力的訓練,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
口算能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通過經常訓練才能實現。在進行口算練習時,教師可以采取有趣多樣的形式,如視算、聽算、搶答、“開火車”、限時口算、小組比賽等方式,讓學生始終保持新鮮感。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訓練學生四則運算的口算能力,讓學生之間互相督促、互相學習,達到強化練習的目的,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深切體會到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重要性。有些時候,學生出現錯誤不是因為沒有掌握基礎知識,而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有些學生審題習慣差,往往看到題目開頭就開始計算答案;有些學生書寫字跡潦草、數字或符號抄寫錯誤;有些學生一算了之,沒有再去驗算答案是否正確,等等。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其良好的計算習慣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良好計算習慣應從看題、審題、計算、驗算四方面來培養。
認真審題是正確計算的重要前提,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多看幾遍題目,弄清題意。例如,講完一個知識點后,讓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讀題,然后讓學生思考這道題目要計算什么,應該注意哪些要點等。
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在作業和練習中做到書寫工整,不能潦草,小數點、運算符號等書寫必須規范,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學生只有規范書寫,才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如在豎式計算中,如果規范書寫,就可以避免出現看錯排、算錯數的現象。
在計算訓練中,檢查、驗算等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檢查、驗算可以避免學生因粗心而出現錯誤,是保證計算準確性的重要措施,能夠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提升。驗算檢查時,學生要逐步檢查題目是否抄錯、豎式列得是否正確、數位是否對齊、得數是否寫清楚等,通過驗算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
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一本筆記本專門收集錯題,建立錯題集,并定期回顧錯題,以免錯誤再次發生。對易錯的題型,學生可以多找一些類似題目進行反復練習,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和學生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開展強化練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