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根 賴晨
(江西工程學院 江西新余 338029)
體育和德育雖然屬于相異的教育范疇,但是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融通之處,彼此相互彌補、相互滲透。高校體育競賽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集體主義精神主要起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提倡“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換言之,從本質上而言儒家文化是家族倫理文化。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是國家的一部分,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了社會和國家,一個小家庭即為一個小集體(團隊),許多個小家庭組成一個大家族,許多個大家族組成一個諸侯邦國,許多個諸侯邦國組成了天下(如周朝)。與此相對應,小家庭的領袖為家長,大家族的領袖為族長,諸侯邦國的領袖為諸侯,天下的領袖為天子(如周天子)。團隊(集體)意味著最大的利益公約數和最大的價值公約數。無論是家庭、家族,還是國家,都應有互相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我國傳統文化推崇個體之間互相合作,推崇集體利益,個人應該遵從集體(如家庭、家族、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領先的原則在集體主義精神中十分明顯。從漢武帝把儒家文化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以來,家族倫理成為儒家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所提倡的團隊精神、家國情懷就以此為基石,而且成為幾千年以來中國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重點內容,它推崇集體的利益,即推崇全局的利益,當個體的利益和全局的利益發生矛盾時,前者要遵從后者,在特定情況下,要犧牲前者的利益,達成后者利益的極大化。個體遵從整體,整體利益領先的準則,就是從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團隊精神逐步進化來的。
傳統文化推崇家族倫理,高校體育競賽推崇團隊合作精神,二者之間盡管存在一定的交集和共同點,但同中有異。高校體育競賽具有十分突出的歐美特征,這是傳統儒家文化所沒有的。在高校體育團體中,各個成員的站位、目的是十分清楚的,彼此的責任、任務是各不相同的,不可凌亂混雜、亂作為和不作為,必須各守本分。儒家文化推崇的家族主張,使命、分工和目的,其邊界是模糊不清的。
我國高校體育理念受歐風美雨的作用比較大,推崇個性化、奇異化和差別化,換言之,推崇別出心裁和獨樹一幟,這與儒家文化存在很大不同。儒家文化推崇步調一致、整齊劃一、大團結和大融合,個性化、奇異化和差別化常被認為是矜奇立異。
團隊的合作,一方面是戰術,另一方面更體現為一種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理念。在高校體育賽事活動中,各成員之間要協作、要溝通、要交流、要互相配合和幫助,為團隊的勝利而頑強地搏殺[1]。團隊合作和團結奮斗是體育競賽中十分有價值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動力,而且使參與比賽的人員在隊伍中有了不同的位置,如籃球隊中的控球后衛、得分后衛、小前鋒、大前鋒和中鋒,場上隊員的相互合作、溝通、配合,使整個球隊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得以最大限度地達成累加效應,為打敗對手創造了條件[2]。
作為觀賞者的大學生,當他們在現場或在電視前、網絡上觀看有青年大學生選手參加的國際競技比賽時,會被同輩的選手在競賽中的集體主義精神所吸引、所感動、所嘆服。在比賽場上,青年大學生選手的團結、合作、互助等精神,體現在他們之間默契的配合中,體現在他們的表情、眼神和手勢等肢體語言的互相配合中,體現在隱形心理語言的互相暗示中[3],欣賞者內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在潛移默化中便得以形成。
我國儒家傳統文化推崇氣節和操守,主要表現在釋生取義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剛強進取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與自然、外族入侵和階級敵人的斗爭中,英雄主義均得到了充分體現。治水的大禹、射日的后羿、填海的精衛、移山的愚公,他們的英雄主義精神被后人敬佩、歌頌;抗匈奴的霍去病、抗金的岳飛、抗元的文天祥、抗清的袁崇煥,他們反抗外族入侵的英雄主義精神被后人敬佩、歌頌;秦末的陳勝、吳廣,唐末的王仙芝、黃巢,宋代的鐘相、楊幺,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清末的洪秀全、楊秀清,他們的英雄主義精神也被后人敬佩、歌頌。
針對選擇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傳統儒家文化提出了釋生取義的思想,即當道義和生命不可同時得到的時候,可以為了道義而選擇拋頭顱、灑熱血。儒家先賢孟子所謂的“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正義”“大多數人的利益”,釋生取義就是志士仁人,為了公平正義和達成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付出寶貴的生命。
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剛先生認為,中國上古思想文化的主脈絡是祖宗英靈思想,如果說道家推崇陰柔無為的女性祖宗英靈思想,那么儒家則推崇剛強進取的男性祖宗英靈思想。
孔子和曾子認為,如果實行仁政的理想和生命之間發生了矛盾,應該選擇為仁政的理想而犧牲,而不應茍且偷生,即為了仁政的理想可以殺身(死亡),不可以為了活下去而妨害仁政理想的實現??鬃诱J為,志士仁人不可以向兇暴、丑惡和黑暗的統治者低頭,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其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志士仁人就要出來做官幫助統治者,反之,就歸隱于山林之間,乘船遠遁到海浪之中??鬃蛹仁莿偨∵M取精神的提倡者、引導者,也是踐行者。55 歲的孔子,在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的東周末年,即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離開無道的魯國,帶領部分學生,置生死于度外,14年間,游歷衛學說,尋覓施行仁政的機遇,渴望治國平天下,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盡管他飽經滄桑、歷經磨難,一路上多次被遁世的道家勸諷,他最終也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無法實現,但依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直在為達成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努力。
孟子將孔子、曾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提出了“浩然正氣”的理念。他認為,志士仁人應該實行仁、禮和義,如果做了官,就帶領人民一起奉行仁、禮和義,如果沒有做官,就獨自實行仁、禮和義,而且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能迷惑其實行仁、禮和義的志向和氣節,貧窮不能改變其實行仁、禮和義的志向和氣節,惡勢力不能屈服其實行仁、禮和義的志向和氣節。
在高校體育競賽中,培養學生剛強進取的精神,要重點培養以下4種精神:不懼失敗的精神;不懼犧牲的精神;勇敢拼搏的精神;力爭勝利的精神。
不懼失敗意味著大學生在備賽、參賽過程中,要不懼怕艱苦、不懼怕勞累、不懼怕傷病帶來的打擊,要不懼怕各種危險和風險,要有抗壓能力和抗打擊能力,要成為英勇搏殺的標桿;不懼犧牲的精神意味著大學生在備賽、參賽過程中,要敢于犧牲個人的私人利益,如名譽、獎金等,要甘為人梯和鋪路石,為了團隊的勝利,有些隊員要承擔掩護的任務,有些隊員要扮演人梯、鋪路石的角色,換言之,隊員要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勇敢拼搏的精神意味著大學生在備賽、參賽過程中,要有頑強的意志、良好的心態,要有多謀善斷、智勇兼備的素質;力爭勝利的精神意味著大學生在備賽、參賽過程中,要有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戰斗精神,要有陽剛之氣、銳利之氣、搏殺之氣,要有打敗困難、戰勝困難的豪邁氣概。
大學生無論在參與體育競賽的過程中,還是在觀看比賽之時,其英雄主義精神均會潤物細無聲地得到培養[4]。
從古到今,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體系,愛國主義精神具體反映在方方面面,如熱愛祖國壯麗的河山、熱愛祖國燦爛的文化、熱愛骨肉同胞、熱愛偉大的國家等。
在各種體育活動中,尤其是國際體育競賽活動中,如世界田徑錦標賽、世界青年籃球錦標賽、世界青年拳擊錦標賽、世界青年運動會、世界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青少年聯合運動會等,中國青年大學生運動員表現出來的責任心和職責感,其實就是厚重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西方人的義務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來源于基督教信仰。西方人認為人們之所以來到人世間,就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履行一定的義務、完成一定的任務,換言之,就是要承擔社會責任和達成歷史使命。儒家思想是我國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中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源于儒家所推崇的道德理念,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勇,其中“忠”,就是要忠誠和熱愛自己的國家。
在國際體育競賽活動中,高校青年大學生的體育成績不僅體現了個人及其學校的實力、榮譽、體面和尊嚴,更體現為我國的實力、榮譽、體面和尊嚴,為此,大學生運動員的心中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把比賽中拼搏而來的名次和榮譽證書看得十分寶貴,愛國主義精神也便得以養成[5]。
青年大學生在觀賞各種體育競賽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強化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昂揚和振作他們的民族精神[6]。在各項競技比賽中,大學生運動員代表了社會團隊(階層、界別),其在賽場上,一方面要追求個人的成功,達成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為所代表的團隊爭得知名度、美譽度和認知度。
綜上所述,作為民族精神中重要內涵的集體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主要來源于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高校體育競賽,它在熏陶、培養青年大學生的這些民族精神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非凡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