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蕊
(霍山職業學校 安徽 六安 237200)
思政教育旨在課堂教學中健全學生的人格,使得各科教學與思政理論課能夠同向而行,從而完成教書育人的基本任務。學校要正確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引導全體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政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但是從英語教師的角度而言,想在西方語言學習環境下引入思政教育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何讓學生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接受思政教育,是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師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英語學科的人文性使其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滲透時,應注重對教學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并且不能牽強附會,需要緊密結合學科特點與學生特點。首先,當前中職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學習參與度不足,中職英語教師有必要拋棄這種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創新英語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并且愿意參加英語學習,進而發揮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師可以采取任務型的情境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構建生活與課本的連接,不再是被動接受死板的知識。教師要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溫習學習過的知識,也對新的知識有預習,能夠開發自己的思維模式,提高認知水平。運用合理的情境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到豐富的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當中運用知識,也能夠促進語言綜合運用技能的提高,實現教材與現實生活的有機連接,讓學生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并且能夠靈活運用,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中職英語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傳授文化知識,也要想辦法做好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引導學生思考與認同傳統文化的工作。從中職英語課程的人文性角度來看,提高當代中職生的文化素養的是當下中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一方面,在英語課堂中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向學生介紹和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并通過各種中西方文化活動的體驗和對比,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英語和漢語各自的魅力,從而進行跨學科教學和交流,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還可以播放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紀錄片,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樹立中華文化立場;亦可通過對名人榜樣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他們成功背后的艱難及付出的努力與汗水。對中國名人故事的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了解到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的與西方國家交流,從而促進國家的進步發展。
課程思政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新舉措,而且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的教學效果更依賴于學生的學,因此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尤為重要。課程考核注重過程、進行多元評價,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即過程考核)和診斷性考核(即終結性考核)相結合、自我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含課堂出勤、課堂互動、測試和作業、項目任務、突出表現(競賽和等級考試)等。終結考核以診斷性考核為主,一般指期末考試。在形成性考核中,以平臺為依托的考勤、互動和作業考核,以平臺數據為主,其它書面測試和作業、項目任務、各類競賽等,可進行照片、視頻、證書等留存,做成“電子檔案袋式評價”。學生針對某些任務和作業,或在完成某一階段學習后,可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習反思,外部評價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同伴評價為輔,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反饋,督促學生不斷進步。
在中職的英語課堂學習中,一周的有效學習時間僅僅能占學生一周時間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課堂的時間中進行知識的傳輸教導就將學生思政教育的時間大打折扣。為了更好地普及學生的思政教育觀念,教師應當倡導學生在課下的時間里進行及時的思政學習,及時跟進政府新出臺的政策,及時進行反思自省。減少課下玩手機玩游戲的時間,將娛樂時間轉化為課下思政知識普及的時間,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碎片時間不等于無用時間。在課堂間隙,例如下課五分鐘的時間內進行思政教育的短片教育;充分利用起課堂中的碎片時間,在五到十分鐘內進行思政科普,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得到放松也能在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中對思政產生記憶。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不斷鉆研、不斷反思,積極尋找更為科學化、合理化的課程思政教學策略與手段,力爭讓中職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能夠在未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起到更好的教書育人和外語學習相結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