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自坤 昆明鋼鐵控股有限公司審計部
在當前時代背景之下,我國企業也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所獲得的發展成果也是十分顯著,而為了更好的適應生產布局所產生的改變,那么也越發注重于調整負責人,對于內部審計部門來說,應發揮出監督職能以及服務職能的作用,從而保障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成效。但在當前經濟責任審計期間所存在的問題還較為突出,所以應先針對其中問題來探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就以經濟責任審計的問題所在分析為出發點,而后探討了新時代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思路與方法。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其目的在于提高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率。但在審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存在審計重點內容管理模糊的現狀,這制約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主要包括財政專項資金、大量的資源及資產、土地騰退及政府拆遷工作等管理沒有進行明確區分的情況。
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其重點內容在于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的完整性、合法性和真實性進行審計。對上述問題的評價以及查處等方面均是根據審計證據來加以開展的,對于此審計證據來說,又需在財務資料之中獲得,而若財務資料的可信度較差,那么就會對于審計評價的權威性以及正確性等方面造成消極影響,也會直接致使審計判斷錯誤,財務資料缺失可靠性以及準確性,也會致使某些嚴重的問題難以被及時發現,特別是被審計企業的損益以及收支等方面均難以及時反映出來,而若如此則會致使某些違法行為十分猖獗。
現階段,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中,主要法律根據為我國的《審計法》,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依據。而伴隨經濟改革腳步的越發加快,審計工作的內容也逐步細化,但審計工作的重點界限卻存在劃分不清的情況,這對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形成制約。
目前,審計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存在審計力量不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審計任務較為繁重的情況,在進行基礎審計的過程之中,更是需開展重復性的勞動,而最終則會導致審計期間的成本較為之高,且審計質量和效率還較為低下等消極狀況,也易于誘發審計風險問題的發生。
在開展經濟審計的過程中,需要以單位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審計信息化建設進行重點強化,并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庫進行建立,并對審計重點內容進行確定,并以分類的方式進行管理。此外,還應以問題作為導向的審計思路,主要指的是以被審計企業所出現的問題作為主要的線索,實施追蹤查證探析,這樣不但能夠明晰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也能夠明確了解到被審計企業在內控制度方面上所產生的問題,可實現明確離任領導者的主要責任,也能夠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策略,這樣做非常有助于下任領導者提升自身的管控能力[1]。在運用上述思路的過程之中,一般能夠適合運用在被審計企業在環境層面上出現了嚴重事故、或是嚴重問題等的情況之下。
風險導向這一審計形式主要是審計工作人員避免以及控制審計風險出現的一個重要著手點,是明確了解審計的主要性質、時間以及范疇等方面的重要審計思路之一,其有助于規避風險較高的某些業務,也可探尋到風險較高的審計項目,能夠將本就不足的審計資源合理化分配至存在高風險的事項之上,這樣則能夠及時揭露出弊端問題以及差錯問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與控制審計風險的出現。這種思路主要是基于審計訴訟案件的增多和風險性較高的職業環境之下來加以提出的一種重要思路,但還未能充分貫徹至我國的審計之中。
雖然目前還沒能清楚的體現出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問題,但在經濟責任審計期間,卻會牽扯到任用相應領導干部這一問題,若所任用的領導干部產生消極問題,同時也未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那么最終所造成的影響就會極為惡劣,其不單單會影響到某個企業或單位的利益,更甚還會影響到百姓的切身利益[2]。因此說,通過了解現階段經濟責任審計的實際情況,將本就不足的審計資源合理化的分配至風險性較為高的一些項目上,能夠明顯提升審計的效果和效率,防范審計風險問題的發生,可見也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思路。
在新時代之下,若想提高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那么則務必要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這是由于審計人員個人素質的高與低,會直接決定審計風險問題的出現情況,所以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極為關鍵和必要,對此,一方面應重視開展培訓工作,以期在培訓期間來提升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并且在培訓期間還應將職業道德素質作為培訓的重點,這是由于工作人員若“無德”,那么即使具備極為科學的審計程序則也無任何用處。再者,在培訓過后,還要將人員的成績當作判斷其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以期構建出良好的用人機制[3]。另一方面還應善于引入此方面的優秀人才,實現構建高能力、高素養的現代審計團隊。在應用風險導向這一審計模式的過程中,也對于審計工作人員具備著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應積極構建考核激勵機制,這樣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考核人員在平日工作中的主動性,讓其能夠更為腳踏實地,勤勉忠誠的奉獻在自身的工作崗位之中。
在我國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雖然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但兩辦仍舊有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尤其在經濟責任審計方面,我國已經具有較為完善成熟的審計管理方式,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隨著經濟審計工作的逐步細化,可以通過明確審計界限的方式,對經濟審計工作進行進一步完善,包括劃清審計工作的三個界限,包括劃清主觀客觀責任界限、劃清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界限、劃清前后責任界限。此外,也應將以崗位責任和單位性質為依據,對干部的職責進行區分,包括對資金、資源資產、土地騰退、經濟執行等權利的干部進行責權分開管理。
在開展經濟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應秉承以在任審計為主,離任審計為輔的審計原則。由于目前審計工作的開展存在任務重、更新快的現狀,而審計隊伍的人員又較少,所以,可將問題反映給上級部門,確保增加經責人員,以此充實審計力量。還可以發揮聯席成員的監管作用,通過將經濟審計情況進行公開通報的方式,提升人員的財經意識理念,強化法紀意識,以此規范聯席成員的審計行為。此外,引入社會審計,多管齊下開展審計工作,以此補充審計力量。并明確在會計中介機構之中務必要配備具備此方面從業資質的現代化人才,這樣才能夠在會計業務等方面讓客戶產生信任感,由此可見,在人員配備上此中介機構具備著明顯的優勢[4]。同時,此中介機構的主要分布對象分布范圍十分廣泛,高水準、高能力的審計工作人員自身所具備的工作經驗也是非常豐富,因此能夠開展好經濟責任審計這項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