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彬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校園畢業生每年都在不斷增加,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874萬人,受兩到三屆畢業生疊加求職、新冠肺炎疫情、高職及中職畢業生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空前,如何讓大學生擁有較高的就業能力,包括強大的學習能力、良好的思想、優良的動手能力以及應變能力,是新生入校時高校就該認真思考,并通過積極行動來解決的問題。
在全媒體時代,社會各個行業用人信息變得更加透明,企業為了獲得優良人才,紛紛提出了更高的任職標準和待遇。不過大部分應屆畢業生企業都不愿意接納,認為他們缺乏經驗,需要付出較高的用人成本才能讓其勝任工作,而且一旦培養成才后容易跳槽,導致企業給別人做嫁衣,因此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從歷年數據來看,2018年至今,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逐年下降,反觀高職、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上升。用人企業選擇高職、中專生的原因是用人成本相對較低,同時高職、中職學生愿意吃苦耐勞,就業穩定性高。除此之外,大學教育相對落后于時代,培養的人才缺乏就業能力,同時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要求更高,與企業降低用人成本這一追求背道而馳。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數據具有易得性,高校可以積極地獲得企業用人標準、任職要求、其他大學專業情況、高職、中職專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結合這些信息數據對未來四年的用人情況展開分析預估,動態地調整本校人才培養方案,采用校企聯合、雙師教學、現代師徒制等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更好的專業實踐水平、思想道德水準,鍛煉他們良好的口才、穩定的心態以及強大的適應力,使他們能夠在就業競爭當中勝出。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主要有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及適應能力等。這些能力彼此影響交織,最終構成了就業能力。要想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就業能力,對其各個子能力特點展開分析。
指的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理論學習和技術學習。學習能力強且頭腦活學活用,這將給大學生提供較強的就業能力基石。而那些核心員工,尤其是在社會企業當中技術崗位大部分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能夠對各類技術融會貫通。
包括思維能力、政治素養、情感認知、職業道德等。大學生能夠擁有靈活的思維、堅定的政治立場、較強的移情能力以及深厚的職業道德,會讓他們被用人單位認可,并委以重任。那些在企業就職時間短、頻繁跳槽的大學生,在思維能力、職業道德方面都缺乏沉淀,造成了他們思想不成熟。這也是大學生眼高手低的根本原因。
能夠將理論知識、技術等靈活運用,能夠不拘泥于傳統經驗,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可以讓企業因為自身創新而得到一定的利益。
指的是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可以在應聘環節克服緊張心理,精確表達思路展示自我,能夠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就業心態不端正、專業技術水平低、缺乏自我職業規劃、缺少實踐能力、綜合素養差。這些大學生本身具有的問題,正是大學教育缺乏改革,仍然保守傳統導致的。因此,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是以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就業水平為目標的較為復雜的活動體系。
在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方面,多地高校都在積極嘗試,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較為獨特的改革之路。2020年10月天津大學推出了“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機制。所謂“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最初源自國務院2019年2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新時代育人要求。這代表著高校將全校教育資源都納入進來,圍繞人才培養形成資源優化。“五育并舉”最早源自教育家蔡元培,當時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便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突破了我國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了具有魄力的合理繼承、勇敢超越的“社會價值和人的發展價值統一”的教育思想。時至今日,“五育并舉”已經演變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另外,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具有深層的含義,是指教育不能與社會發展割裂,需要學校動態了解社會發展情況,能夠掌握社會的人才標準,以該標準來衡量自身的教學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動態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保證教育的先驅性。在全媒體時代,社會和高校的交互更為頻繁,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再像過去那樣存在嚴重的信息孤島,這為高校了解社會掌握用人單位情況提供了方便。所以,此時此刻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勢在必行[1]。
就業能力培養完全可以融入專業教學之內,告別過去就業能力培養和專業教學割裂的歷史。如何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形成較好的就業能力,這對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需要各專業教師能夠通過各類途徑掌握有關職業信息,能夠以就業為導向,融合專業理論教學,結合校企聯合、現代師徒制、“雙師制”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這也是“三全育人”的具體體現。
第一,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就業能力的基礎,缺乏學習能力就不可能在未來就業的過程中形成自我學習和自我突破。因此,高校必須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明確學習內涵,并非僅限于專業學習,需要將信息技術、勞動技術、體育學習等都納入進來,培養學生廣泛的愛好,讓愛好成為學習的原動力。這要求各專業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方面,需要改變過去的講授方式,能夠積極提升大學生課堂地位,鼓勵大學生創新思想、創新學習方法,能夠形成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自我學習模式。要做到這一點,我國高校需要積極地學習發達國家的教學模式。發達國家的學習能力培養方面都是比較靈活的,以美國為例,大學學習當中并沒有嚴格的班級限制,學生根據自身愛好以及能力選擇學科,這樣的培養模式讓大學生更加自信,因為自信所以更喜歡挑戰困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動機。目前在我國大學教學模式下無法一步到位地打破班級屏障,但也需要教師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第二,思想能力。需要運用自媒體形成靈活的思想能力培養模式,除了思政教育專業化之外,還需要將思維能力、情感認知、職業道德等融入進來,與思政教育的政治素養培養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水準。在教學當中可以引入熱門話題,引導學生辯論。更可以將“紅色文化”融入進來,形成較有特色的學旅結合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接觸紅色遺跡、紅色遺存,能夠在其中體會到革命前輩不屈不撓的精神,從而激勵自我,不斷超越。威武赫茲里說:“偉大的思想只有付出行動才能成為壯舉”。由此可見,思想能力培養仍然離不開實踐,必須通過各類具有特別意義的活動,才能讓大學生很好地接納并吸收先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豐富的社區活動、社工活動等讓大學生深入接觸社會,在思想和實踐當中彼此參照,不斷地調整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構建一個內心強大的自我。
第三,實踐能力。這里的實踐除了社會實踐外,更多指的是理論實踐,是專業理論轉化為產能的關鍵一環。在這樣的實踐課程中可以結合校企聯合、雙師制、現代師徒制,在學生科學分層基礎上,實現全面的實踐,讓學生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職業技術。對企業而言,人力資源部門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實踐能力,他們在招聘人才時也會十分清楚地寫出任職要求、工作內容,專業教師可以通過智聯招聘等獲取這些信息,通過分類理出某個職業的根本標準,以此標準來嚴格要求學生,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方案,保證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在校企聯合當中,專業教師積極聯合企業師父,制定出最全面的實習方案,讓學生能夠提前體驗崗位氛圍,建立就業心理準備。另外,需要改變過去的“3+1”等模式,采用靈活的實習模式,做到隨學隨用[2]。
第四,應聘能力及適應能力。在大學四年里,校方需要就業應聘者進行必要的知識培訓、經驗傳授,可以形成選修課,引導學生學習應聘禮儀、應聘心理、應聘話術等。另外,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因為每個社團在吸納新團員時都會有應聘環節,大學生可以將其作為試水機會,按照職業應聘流程去走,能夠總結不足不斷地彌補短板。再者,大學校園心理咨詢可以提供應聘心理輔助,幫助大學生化解緊張情緒。在這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就業能力教學上的“全員教育”的體現。
在全媒體時代,人才供需兩側能夠充分交互,這給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提供了方便,教師可以主動采集有關職業的標準以及工作內容,以此為參考來形成系統的教學方案,達成專業教學、就業能力教學的高度融合。能夠讓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卓越的思想、優秀的實踐能力,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贏得用人單位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