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寶強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青年大學生的中流砥柱,對于剛步入社會的他們而言,就業心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以及自己從事的行業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就業水平等。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敢擔當,青年強則國強,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目前,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教育改革也日漸完善,高校的數量和規模也在不斷增長,在這種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以“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作為最主要的就業方式。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有時就會盲從、情緒低落、感到自卑等,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就業心理問題。所以,要幫助高校畢業生找到正確的解決途徑,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他們的就業信心,實現順利就業。
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呈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年我國有820萬名高校畢業生。2019年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834萬名,到2020年我國共有874萬名高校畢業生。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每年都在實行擴招政策,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都優先選擇在發達城市就業,這樣就出現了不平衡的就業區域結構分布不均的局面,而且大多數高校都位于發達城市。還有許多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時有“就近”心理,他們會選擇自己畢業的城市就業,所以畢業生的就區業域就比較集中,為發達城市增加了就業壓力。而對于農村地區和那些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因經濟落后、人口少、區域偏遠等諸多因素,導致高校畢業生沒有強烈的擇業意愿,所以這類地區普遍缺少人才,也會有更多就業崗位。畢業生就業區域不平衡的分布以及不均勻的人才分布現象尤為明顯。
隨著金融類經濟、服務類經濟的迅速發展,高校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往往更熱衷于金融、會計、計算機等幾個專業,擇業時會選擇比較熱門的行業,比如金融、會計、計算機等,相對來說,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冷門的專業和行業,由此就形成了畢業生就業行業領域不平衡分布以及單一選擇這一事實。
在市場化的就業軌道中,大學生難免會產生就業競爭。在就業的競爭中,就業弱勢群體指的是競爭力差或處于劣勢的大學生。在就讀期間,大部分貧困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要比普通大學生大,家里為了供他們讀大學本身就有一定的經濟壓力,該問題在民辦院校中尤其突出。這類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會感到自卑、缺少自信,為了學費、生活費,還要參加勤工儉學,使自己的學業受到影響,畢業后又因為自己沒有社會關系或其他特長,就業屢屢受阻。與普通大學生相比,經濟困難畢業生畢業要面臨更大壓力,就業難使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1]。
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民進城務工等,加劇了我國就業形勢的嚴峻性。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之間是雙向選擇的,因存在時間差,使信息積累難以實現,致使擇業渠道受阻。另外,用人單位一般都是重學歷,忽視畢業生的能力,還有的單位只招男畢業生,存在性別歧視,加大了畢業生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我國是一個講究人情的國家,社會上普遍存在利用社會關系“走后門”實現就業的現象,這給沒有社會背景的畢業生增加就業壓力。目前我國的相關就業法律法規也不健全,這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產生很大影響。
一是學校就業指導理念有偏差。當前社會將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當作熱點問題,一些地方甚至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與校領導的政績直接掛鉤,所以,有些教師可能就一味地提高就業率,卻遠遠偏離了就業指導的原本理念。還有的高校存在著明顯的求職策略偏差,比如,提倡“先就業、后擇業”,用這種策略去鼓勵學生一定要先就業,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會降低畢業生的職業期待,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并且還會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產生恐懼,就業心理問題由此產生。二是高校就業指導教育流于形式。在實際中,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都是學工處的附屬機構,其目的就是要完成上級教育部門的各種任務,完全背離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的目的。三是學校的教學安排和實際就業之間脫節嚴重。有一些高校并沒有結合就業市場的需求而去調整學科專業,甚至有的專業需求較小,卻要大量招生,最終結果就是畢業生在就業時要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崗位并不容易。除了上述之外,高校教學內容的更新不夠及時,所以,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就會感到不適應,由此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一是家長的期望。有些家長的思想還比較傳統,他們認為走仕途才能得到長遠發展,認為子女在大學畢業后應該到政府部門工作,過上好日子。因此,他們讓子女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將子女置于萬馬千軍之中,而這種就業期望就容易讓子女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二是父母的職業以及教育水平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子女的就業心理,大部分畢業生都不想從事父母從事的職業。三是獨生子女。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這些獨生子女被溺愛和重視,很顯然他們就是溫室里的花朵,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也沒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所以,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都會導致他們產生一些就業心理問題[2]。
社會經驗不足,再加上不完善的人格發展,自我評價方面存在偏差,但又有強烈的個體自我意識。因此,當遇到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時就會灰心喪氣、手足無措、自暴自棄,對各種挑戰無法坦然面對。他們畢業后初入社會,對于復雜的人際關系又不懂得怎樣處理,這也會使他們產生就業心理問題。此外,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高校畢業生更關心的是實用主義、個人成功等,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就會使他們在擇業時既盲目又片面,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為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埋下隱患。
大學生在就業初期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們著急就業,但又不知從何做起,甚至都不知道怎樣找工作,所以壓抑、焦慮、自負等心理就會交織在一起。為此,政府要加強支持指導力度,為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要保持就業渠道暢通,為高校畢業生發布就業信息,通過多種措施讓學生深入了解就業市場。要將互聯網的優勢發揮出來,加強對畢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鼓勵支持畢業生就業創業。政府要確保就業市場的規范性,保障就業環境的公平、科學,減少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此外,要解決好社會中的性別歧視、學歷歧視等問題,這對解決畢業生的各種就業心理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但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確保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在其步入社會前幫他們做好充分準備。因此,高校應該進行合理的干預。大學生在校期間,高校就要重視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為學生傳遞準確的就業信息,為學生做好就業指導,還可以請之前的畢業生來校為即將畢業的學生講學,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進行自我評估,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以積極的心態應對職場中的挫折。
一是家長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家長應該尊重子女的選擇,讓子女有自己選擇職業的權利,不能有功利性地在子女身上強加自己的期望,當子女有困惑時,家長應給出合理的建議及幫助;二是必須要重視家庭教育。即使是獨生子女,家長也要嚴格管教,不能溺愛,讓子女學會換位思考。另外,家長應堅持做到自我提升,努力學習新知識,跟上時代步伐,與子女的心理距離更近一些,了解他們的就業心理。
一是要有正確地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大學生對自己的優缺點要有正確的理解,與此同時,還要能客觀的去評估自己。尤其作為高校畢業生更加有必要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劣勢,為就業作出正確的選擇。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高校畢業生要考慮以下問題:該工作是否適合自身的能力?該工作內容是否與自己的興趣愛好、業務素質有密切聯系?只有在自我評估是客觀的、正確的情況下,才能使社會需要得到更好地整合,自己也能更好的開展學習。二是高校畢業生針對就業問題要保持良好心態,而且其職業價值觀必須是正確的。目前,在大學生求職中都在以高薪資職業為目標,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他們在選擇就業方向及就業地點時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出現這種現象,實際上是警告我們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課堂上采取多種方式提前為學生做職業引導,讓學生清楚社會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就業指導,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選擇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畢業生在面臨激烈的競爭時難免會出現就業心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這四方面著手,及時疏導大學生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從而保證他們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