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美
近幾年,隨著國內各高校的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由此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許多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即失業的窘境。在就業壓力如此嚴峻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大學生開始思考自主創業,以解決自身的實際問題。
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總人數為874萬人,其中普通本科畢業生超過400萬人。在疫情嚴峻時期,許多企業面臨關門的危險,消化就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就業難度加大。很多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1]。一些企業迫于經濟壓力,在不能開源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節流,壓縮人力資本,以維持正常的工作運轉。在疫情大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就業環境相比以前也更加復雜。如何在疫情影響下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消化就業需求,已經迫在眉睫。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2]。
近年來,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互聯網+”、大創等國內知名賽事和創新創業課程的優化,有效地為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找到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可以多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創新能力,讓大學生深入了解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和實際可操作性,有利于讓智力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對解決當下社會急需解決的各項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中不斷成長、積累經驗,為今后的創業實踐奠定了良好基礎。
大學作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國家、政府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教育給予了相應的、更高程度的重視和支持。當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同時也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改革教學模式的新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大學生要根據現實的需要,找到社會的痛點,將想法變成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積極地進入創新創業角色,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不斷進步。
我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高校改革的重要序列中。當今的教育改革,是以創新為核心來培養人才,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不斷強化創新思維。當前,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的大學生教育怎么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怎么去接近社會需求,實現更好的資源配置顯得尤其重要。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可用的人才,而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讓教育變得靈活起來。所以創新和創業教育就是為了提高我國人才的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實現“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發展目標。
創新和創業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其重心在于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創新和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不僅是培養在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而是要面向全社會、守正出新、面向未來。創新思維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盡早地發掘學生的創新潛力,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會涉及多個領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知行合一”是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重要要求。同時,創業過程是復雜的,需要了解市場、確定產品、明晰定位、研發產品、市場推廣等,這些活動都是對大學生綜合能力最直接的鍛煉。高校創新和創業教育要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提高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對山東高校創新和創業教育中學生對創新和創業的興趣、態度、意志、和個人情感等因素情況的調研發現,目前山東部分高校處于摸索階段,在培養過程中形式太過單一。大部分高校是通過互聯網渠道發布一些創新和創業政策性文件的鏈接和基本信息,高校創新創業組織機構簡單且不獨立,學術型、綜合性大學對創新和創業的重視程度不高,而針對創新創業的項目和計劃較少,導致大學生對創新和創業教育的需求和認知度不高。
課程設置是高等學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學生對此門課程接受和反饋是對創新創業認知的直接來源。對山東高校而言,高校創新和創業課程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還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課堂師本教育階段,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效果不明顯;二是課程的吸引力不夠,許多高校把創新創業課程作為選修課或者網課,學校在提供優質的師資方面沒有對學生形成吸引力和示范作用。
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教育的主渠道,作為宏觀調控的政府職能部門,應統籌安排,全面布局,建立健全的教學服務體系,并調動相關職能部門給予支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近幾年,山東省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新創業的指導文件和政策,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學分的形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并形成指導性文件,同時加快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建設,打造“政府—行業—學校—學生”四方共贏的局面,通過多方面全方位促進創新創業水平的提高,保障就業質量。通過調研發現,一些高校已經在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實現了“科學規劃”“搭建平臺”“組合出擊”的戰略,建立了文化引領、資金扶持、咨詢指導、跟蹤反饋的創業就業幫扶體系。山東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但依然任重道遠。
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既是貫徹國家的戰略部署,也是落實山東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求。以山東大學為例,一方面,要轉變學校發展理念,自覺地將學校發展同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緊密結合,創造性地提出“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山東發展就是服務國家發展、扎根齊魯大地就是扎根中國大地”的辦學理念,形成了“服務山東”的六條路徑,全面參與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另一方面,確立了“以創新和創業教育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發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思路,明確了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進方案、進課程、進課堂、進學分”的“四進”教育理念,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的有機融合,實現“雙創”教育的“全過程,廣覆蓋,普受益,可持續”。
在疫情背景下,以創新創業為引領,構建全覆蓋、分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服務體系,通過開發多元化培養模式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至關重要。通過創業大講堂、各種創業比賽的級別和環節設置,根據時代環境要求不斷充實和挖掘教育資源,在傳統的知識講授過程中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知識比例,將創新和創業教育融入山東高校人才培養全方面和全過程中。
校企合作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模式,首先,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的進入可以為山東高校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激活創新創業教育的生態環境;其次,企業在提供創新項目上,更快更有效地將學生的智力成果轉化為現實效益;最后,通過研究適合實際環境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實現學生畢業和創業就業的銜接,依托企業優勢,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形成立體化多層面推動創新創業的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引導大學生理性創新創業是提高就業質量的新途徑。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融入,完善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內涵,為整個社會創新能力的培養構筑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各大高校應該“行穩致遠”。在當前疫情大背景下,更加考驗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要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徑,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切實解決疫情背景下山東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切實有效的方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