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佳
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很多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來到高職院校學習。高職院校應以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促進民族團結為主題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管理工作:一方面,要保障少數民族學生的平等受教育權;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以此形成各民族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和諧局面。
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地處偏遠的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而這些地區的人們一般都具有較重的民族情結。這些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通常只喜歡與自己同民族的同學交往,很少有學生會主動與漢族學生交往,一方面,是因為民族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其擔憂被漢族同學另眼相看,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情結。
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出生時,都居住在本民族的聚居地,長時間受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很多民族習慣。當他們離開家鄉,來到高職院校學習,不單單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周圍的人群也發生了變化。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與漢族學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正是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導致少數民族學生無法很快地適應高校院校的生活。除此之外,許多少數民族學生也都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信仰。像來自彝族的少數民族學生一樣,崇奉多神,主要有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和崇拜祖先。然而,藏族的少數民族學生信奉佛教,即便都是少數民族學生,他們的民族習慣與信仰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的性格都較為直爽、直率且重情重義。另外,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中經常是載歌載舞,在長期熏陶下,少數民族學生也就具有了能歌善舞這一特長,在高職院校的文藝表演上經常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學生翩翩起舞的身姿。
目前,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民族的種類也在逐年增加,這也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由于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在語言、習慣、信仰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學生之間很容易因為這些差異而發生矛盾和沖突[1]。這也對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輔導員、班干部等都需要積極地參與到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差異化管理中去。在多元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平時多學習有關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等,同時要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和相處。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我國政府實施的各項民族政策,幫助少數民族學生逐步的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整體學生可以不分民族的和諧相處,盡可能地防止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和糾紛。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本民族的燦爛文化,高職院校在實施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充分展示本民族文化的機會與舞臺。例如: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生召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并鼓勵所有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除了歌舞之外,學生還可以利用樂器、繪畫等方式來表演。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校園藝術活動中,學生之間很快就會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之間建立良好、融洽的關系。
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性格都比較豪爽,生活中不拘小節,所以這些學生的法律意識一般也較為淡薄,甚至還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認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只因為一點小事、小摩擦、小矛盾就與同學大打出手,從而引發校園人身傷害事件,這樣不僅會損害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影響到高職院校的聲譽[2]。因此,高職院校在多元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實施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強思想教育,并及時轉變少數民族學生的一些錯誤意識,盡可能地避免負面事件的發生。第一,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課堂這一途徑,對學生開展法律教育,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法律意識,促使其可以做一個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第二,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可以通過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不單單要將法律灌輸學生的耳中,同時還需要將法律植入學生的心中,其中自然也包括少數民族學生。第三,加強各種媒體的利用,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途徑向學生宣傳我國的法律法規,以此為學生營造一個知法、守法的良好教育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少數民族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輔導員等應給予少數民族學生足夠的關注和關懷,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習慣、信仰等,避免損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尊心。為了促使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及早地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與生活,并與其他同學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進而促進多元創新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可以在少數民族節日時,將學生組織在一起,一同慶祝[3]。一方面,讓少數民族學生感受到來自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和輔導員的關注與關心,另一方面,也要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創造機會,這樣不單單可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從而更加尊重少數民族文化,讓少數民族學生產生歸屬感。另外,高職院校管理者和輔導員應注重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促使整體學生認識到56個民族組建成了現在繁榮昌盛的大家庭,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促使整體學生更加團結[4]。
正因為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偏遠的山區,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很好,所以導致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在高職院校求學期間,不愿意與同學、教師等交往,將所有的困難都埋藏在心底。輔導員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和引導作用,對于這些自卑的少數民族學生更加要密切關注,并經常與他們交流談心,同時為這些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身優勢的平臺,讓其自主地發現自身的閃光點,以此逐步地建立起自信心,全面落實多元創新人才培養的任務,對少數民族學生實施差異化管理。當然,也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片面地認為自身的身份比較“特殊”,所以理所應當地可以享受到一些優待和特權,這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一般都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而這種錯誤心理的存在,導致這部分學生不思進取[5]。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自強教育。高職院校管理人員、輔導員等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實施差異化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差異化管理并不是一味地縱容少數民族學生。雖然保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非常重要,但也需要讓其深刻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當發現少數民族學生犯錯誤時,在必要的情況下,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促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積極改正,懂得凡事都需要憑借自己的力量來完成,而不是因為自己民族的特殊性,就不必承擔因為自身錯誤所造成的后果。在具體實施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管理時,也需要公平地處理。
近些年,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數量日益增多,為了避免學生之間因為民族習慣、信仰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矛盾與摩擦,高職院校迫切地需要在多元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差異化管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加強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關注、關心少數民族學生,并注重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自強教育,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和民族自信心,促使其及盡早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與生活,并與其他同學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進而為社會提供多元、創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