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榮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都是相互分離的兩門課程,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能力發展不均衡,與企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嚴重影響學生的順利就業,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能難以充分體現出來。為了打破這一現狀,高職院校應積極加強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合滲透,拓展新型的教育陣地,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此來培養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化人才,幫助高職院校畢業生快速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用智慧和雙手來創造幸福生活,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1]。
由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導致許多院校缺乏對思政及就業指導等課程的重視,教育效果不理想,而一部分院校也忽略了兩者的有效結合,導致一些學生走出校門后缺乏職業規劃,就業競爭力不足,找不到合適工作崗位。
首先,高職院校過于重視學生的就業率,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有所不足,很少將思政教育當成是一門重要學科來進行課程設置,思政課的課時少,教學內容與學生就業的關聯性不大,難以給學生就業提供幫助。與此同時,在就業指導教育過程中,教師更是不涉及對學生“三觀”的塑造,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較為薄弱,易于受到誤導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繼而削弱了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2]。
其次,當代大學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嚴重毒害,找工作時主要看重薪資和待遇,卻忽視了自己能力是否與企業崗位需求相符,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眼高手低的現象屢見不鮮。歸根究底在于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到位,沒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導致大學生職業道德水平低下,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就業以后甚至會為了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企業利益的事情,高職院校的社會形象隨之受到損害。
再次,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開展得并不順利,僅在思政課上開展思政教育,其他課程教學中沒有融入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剝離開來,兩者的融合不夠緊密,會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發生偏離,錯誤地認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獲得豐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缺乏為社會和大眾奉獻的意識,職業選擇不夠合適,在校學習時也缺乏明確的目標,不利于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最后,有些大學生在就業時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哪些職業適合自己,盲目地投遞簡歷,還容易急功近利,被虛假就業信息所迷惑,只看到了高昂的利益回報,卻不知道要付出的代價是自己和家庭難以承受的,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建設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與各門學科的教學融為一體是大勢所趨。作為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指導教育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與思政教育互相滲透,拓寬教育路徑,豐富教學內容,深化先進理念,全面浸潤大學生的心靈,對大學生進行持續的熏陶,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彰顯出職業教育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實效性。
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思政教育正在全面融入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傳授大學生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要對大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愛崗敬業、遵紀守法、樂于助人意識的培養,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并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使其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有目的性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運用所學知識來改造社會,使祖國和家鄉變得更加美麗富饒,最終成為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人才。這樣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將會被企業單位所青睞,有利于招聘者和就業者的雙向選擇,使大學生也能掌握更多主動權。
高職學生對思政教育普遍抱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成年,對客觀事物已具備較強的分辨能力,無需繼續學習相關知識,思政教育往往會呈現出缺乏活力的景象。而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入仿若強心劑,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近,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生動活潑,學生也能踴躍參與其中。思政教育中融入就業指導教育的思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在國家形勢與政策的講解中加入有關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的內容,一方面,從就業形勢的角度進行分析,全球經濟一體化、城市化發展戰略、市場經濟體制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總體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能夠牢牢抓住就業機遇,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需要高職院校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時事政治,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相結合,發掘就業創業的契機,始終領先別人一步;另一方面,深入解讀我國的就業政策,闡述國家推出了哪些方針政策用于扶持大學生就業和創業,使大學生感受到黨團組織和學校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不辜負這份期待,爭取早日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是大學生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人生道路何其漫長,沒有堅定的意志和明確的目標是很難持之以恒的進行學習和工作的。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要幫助他們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設置短期、中長期和長期性目標,鼓勵學生堅持不懈的努力必然會有所回報,即使遭遇困境也不要放棄希望,國家和地方政府、黨團組織、母校都是他們堅實的后盾,在就業時提供多方面的幫助,促使學生能夠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就業后才能踏踏實實、勇往直前,逐步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給企業創造效益,在行業中大放異彩。
“三觀”教育對現代大學生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這也賦予了思政教育更多的職能,在塑造學生價值觀時,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打破傳統思維桎梏,不做金錢的奴隸。這樣高職院校學生就會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種職業,深入思考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能夠給國家、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學生的擇業觀發生了巨大轉變,我國各行各業將會涌現出大批思想先進、服務意識強、技術水平高的人才,他們始終堅守崗位,為人民群眾奉獻終身,大大加快了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至關重要,剛畢業的大學生思想單純,不知社會的險惡復雜,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的這一心理誘拐他們加入非法組織,嚴重威脅到大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強化法制教育,對非法職業的特征、性質、常見類型進行介紹,組織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討論,談談他們還知道哪些非法職業,不法分子是如何欺騙大眾的,增加大學生對非法職業危害的認識,準確識別出虛假招聘信息,不被高薪待遇所蒙蔽走上錯誤道路,引領學生正確選擇就業方向。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許多大學生產生了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對就業產生恐懼感,不愿意面對就業問題,這給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教育工作的開展增添了不小的難度。對此,應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就業指導教育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使之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高職院校大學生飽滿的精神狀態將會吸引廣大用人單位的目光,他們將會從千萬人中成功脫穎而出,成為企業的一員,展現自己的才能。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前十多年的人生順風順水,抗挫折能力較差,一旦遇到了與自己預期設想不符的情況,就更容易出現極端的心理和行為,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破壞多個家庭的幸福。在實施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解答學生關于就業的疑問困惑,定期進行心理疏導,將學生從陰暗、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泥沼中解救出來,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些學生對自己缺乏正確的定位,缺乏對崗位及市場的正確認識分析,在就業后發現與崗位要求不符,很容易產生焦慮心理,不能很好地適應崗位工作,對學生自身和企業本身而言都造成了困擾。還有一些學生抱著騎驢找馬的思想,簽訂用工合同以后,遇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時就會私自毀約,勞務糾紛事件大幅增加。或者是將就業寄希望于家長,通過找關系、走后門就職,這些不良心理都需要教師借助就業指導教育來糾正,使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考慮,根據自身的能力、興趣、特長選擇職業,一展所長。
將理想信念與職業生涯教育相結合,將規則意識、法律意識與職業操守相結合,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要責任,國家發展建設正值用人之際,不能繼續混日子,而是應該積極投身于地方建設工作。此外,現代企業的經營發展理念對規則制度更加重視,所以,在課程中應重點培養和滲透規則意識、制度意識,以防止學生違法違規行為滋生。
將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相結合,就是要加強思政教育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的解讀,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而在就業指導教育中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鼓勵學生謹慎選擇職業,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有機融合,將會促使高職教育煥發出勃勃生機,使人才培養工作能夠穩步落實,進而為各行各業持續輸送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