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麗
伴隨著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相關話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由于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無法滿足社會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大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認識自己的專業和就業方向,形成更加強烈的職業規劃認知。一方面,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要滿足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入落實黨和國家對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規劃,通過構建“三全育人”體系來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合發展。將就業指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就業溝通平臺,便于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就業質量[1]。
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都是面對全校師生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但是,由于日常教學中與學生所學專業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導致思政教育的整體時效性不強,在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課堂模式等方面也與社會發展的契合度不夠。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這與課程教學內容枯燥、缺乏生動性有一定關系,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是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并且與其個人發展不存在較大聯系,因此他們只是機械地配合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實質性的素質提升。在新時期的大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其他專業課、活動課、基礎課形成協同育人體系,這是黨和國家賦予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激發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參與積極性,用生動有趣的教學來提高教學成效是各地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將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結合之后,黨和國家的政策理論和核心價值觀通過就業指導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營造更具有實效性的課堂教育氣氛,學生在接受價值觀引領的同時還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2]。
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理論,引導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意識的形成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和工作崗位前必須經歷的過程。在日漸嚴峻的社會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可以通過提高人文素養來實現就業能力的提升。就業指導教育的教學目標是拓寬學生的就業范圍,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職業規劃,通過技能培訓和知識傳授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人才。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融合,以生動的例子來實現理論知識的傳授,用價值觀引領來實現立德樹人,兩者之間是互為補充的關系。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從目前針對就業指導的協同育人成效來看還存在一定問題。部分教師的授課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相對單一,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部分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技能訓練,沒有較為明確的個人發展優缺點分析能力,對薪資報酬和社會地位認可度過高。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時,往往與其個人的預期有較大差異,不能有效根據自身優缺點進行調整,未來的職業規劃產生了迷茫誤區。部分學生對自身的研判設定過高標準,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能力不足或機遇問題導致難以實現預期目標,未來的職業規劃產生了消極誤區。部分學生受到自身成長環境影響,對職業規劃的預期過低,沒有將自己放置在符合自我價值的崗位上,未來的職業規劃產生了起點和誤區。針對上述現狀,高校思政教育應介入職業規劃指導,通過協同育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規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自我定位、優缺點認知和就業能力[3]。
部分學生甚至教師對職業規劃有誤區,認為幫助學生就業就是就業指導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忽略了根據自身特點和客觀條件進行自我認知和短期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從本質上來說,部分學生對就業出現“好高騖遠、盲從誤從”的現象,是由于缺乏就業指導教育,沒有正確認識自己和開展有效的規劃訓練。無論是過高估計還是過低預期都會對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這體現了就業指導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并不健全,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合發展是非常必要的,是保證學生職業規劃正常有序進行的根本舉措。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合發展的首要目標就是強化兩者的內在聯系,這要求高校從上至下要加強對立德樹人的思想認識,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為融合發展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和教學支持。高校領導和管理層要圍繞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制定相關教學管理政策,為兩者的融合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各教學單位要明確對畢業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的具體要求,培養目標中體現職業規劃和就業發展能力的培養內容。教輔人員要注重個人思想意識的轉變,在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中實現彼此的滲透和補充,以實際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教學互動來促進學生對自身的正確認識和職業規劃的形成,對未來就業的行業領域和崗位需求有更加全面的認知。學生管理部門要因勢利導,圍繞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進行一對一的學生走訪,了解和解決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將學生的思想動態反饋至教學部門以便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水平和家庭背景實施有針對性的融合指導,力求達到協同育人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學生能夠理解的內容或社會上的實際例子作為教學引導內容,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以達到提高融合發展成效的目的。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慕課微課等多種教學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教學內容可以選用符合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要求的視頻、音頻資料,如歸國從事國家建設的科學家事跡、我國現有的就業政策說明、我國經濟建設急需人才的落后行業介紹等,鼓勵學生去了解和參與國家建設的重大工程,如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教師要通過教學互動讓學生明白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必須把個人利益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聯系起來,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不忘黨和國家的教育培養,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復興責任感。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工作就是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師要將國家的就業政策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研讀和討論就業相關政策,實現有效的短期就業規劃練習。如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座談,研究國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組織學生對創業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模擬練習,包括申請營業執照、籌集資金、選擇店面、確定經營策略等。教師要求學生扮演投資人、經營人、員工、顧客等角色,在學生所學專業相關領域知識支持下進行創業公司運營模擬,在模擬訓練中,讓學生靈活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來實現盈利增收。學校就業部門還可以聯合創新創業企業開展校園創業園建設工作,為學生提供在校實習和創業基地,并作為就業指導教育的場所。
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專業課學習、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綜合作用之后才能形成的。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注重階段性職業規劃教育的引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是與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民族復興等事業緊密相連的,個人的就業、擇業、創業必須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和階段性職業規劃鋪墊之下才可以實現。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經濟結構在不斷洗牌和重組,社會總體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逐年增加。在實施就業指導教育中,要重點開展正確價值觀引領教育,保證大學生職業規劃與理想抱負符合社會現實和國家政策,保障就業與思想教育同步發展。在思政教育中,要根據各部門反饋的學生思想動態進行針對性教育指導,有效應對好高騖遠、拜金主義、過低標準等職業規劃誤區,實施符合黨和國家就業政策和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實踐訓練,通過校企聯合、創業園建設和實習實訓建設等方式,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內外就業能力提升途徑。在畢業階段,就業指導教育除了為學生提供簡歷編寫、面試技巧、職業道德培養等就業指導服務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思政教育滲透,要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職業規劃能力、長期發展能力和道德修養素質,為社會和用人單位培養技能水平高、職業道德修養好的有用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合發展,必須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導,以黨和國家的就業政策為依據,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職業道德、階段性職業規劃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高校各部門應緊密配合,擴大多項資源投入,發揮教輔部門在就業指導與思政融合發展中的作用,制訂有針對性的融合教育教學措施,不斷提高高校整體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