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翔 朱文靜 范紅梅
隨著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國正處于思想不斷發展、經濟持續前進的關鍵時期。思想的快速演變、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社會對高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開好高校“課堂思政”這輛車,更要握好大學生“社團思政”的方向盤。當代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難免會在自我認知與社會思潮間產生困惑與矛盾,高校社團活動以思政“第二課堂”為載體,對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全面成長和均衡發展起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社團是高校學生遵循全體成員的共同意愿,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組成的群體組織,按照社團章程自主開展活動,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國外已有研究主要從社團活動中社團成員之間的組織行為和群體關系著手,來研究社團活動對團內成員的行為和態度所產生的影響。國內已有文獻多是著重于對當前大學生社團活動現狀的調研、存在制約因素的分析以及社團活動水平的提升[1]。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當前學者看到了大學生社團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樹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但并未對大學生社團活動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缺乏對社團育人功能實現路徑的有效探索。因此,全面深入探究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團育人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對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00后”學生逐步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00后”青年具有更鮮明的思想行為特點,他們的自我意識更為明顯,有著更豐富的個性需求,而集體主義精神相對淡薄。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也更容易出現受挫頹廢、自我否定的心態,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出現的幾率有所增加。“00后”的物質生活條件相比“90后”更為優渥,物質追求明顯下降,同時人生追求也逐漸模糊,理想信念淡漠,因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迷惘、偏激、對主流價值觀產生懷疑。“00后”大學生成長于社會極富變化的時期,其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更容易受到外來文化涌進與內在文化更迭的沖擊和影響。作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陣地,當下高校社團活動的視野往往局限于校園內部,偏重迎合專業性較強、覆蓋少數群體興趣愛好的“小眾”文化,與時代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在服務黨和國家大局,團結引導廣大學生積極貢獻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社會價值引領方面還有所欠缺[2]。
高校社團組織不僅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而且也承擔著文化育人的重要責任。大學生社團活動對廣大青年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下的大學生社團活動多重形式多于內容,重娛樂多于內涵,重宣傳多于實效。舉辦活動往往偏向“校園十佳歌手”“校園舞蹈大賽”等單一類型的文娛性品牌。活動內容缺乏內涵,缺乏創新,缺乏精品。由于活動套路化嚴重,活動形式過于僵化,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活動效果往往也不盡如人意。多數高校在開展社團活動時,呈現出大一學生積極參加,高年級學生被動參加甚至毫無興趣的局面。大多青年學生因為最初的好奇和興趣加入社團,在經歷大大小小同質化的活動后,新鮮感和熱情逐漸褪去,發現并未達到自己的預期后退出社團。社團不能依靠品牌特色文化吸引學生必將影響到其長久發展和良性循環,進而影響高校社團文化育人的真正實效[3]。
由于學生社團屬于學生自發組成的社群,組織約束和活動形式相對自由,具有一定的自發性、隨意性和自主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為社團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導致了制度建設不完善,社團骨干成員素養欠缺等一系列問題。一些高校大學生社團由于成立之初并未嚴格按照要求規范運行,導致一些社團缺少健全的規章管理制度,無法適應社團日常管理的需要。管理部門和指導教師也沒有及時作出相應的糾正和指導,因而易出現社團內部管理缺失,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在社團日常管理中,有的社團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卻沒有去實行;或者相關制度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很低,在實踐中無法得到貫徹和落實。很多高校社團缺乏科學的考核激勵及退出機制,社團成員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無法充分調動社團骨干的積極性和進一步提升社團運行效率的作用,也不利于識別和培養優秀學生骨干[4]。此外,部分社團骨干服務意識淡薄,個人主義盛行,“江湖習氣”“官本位思想”等問題依然還有生存空間,過度強調自身身份的同時也會步入脫離群眾的危險。
高校社團組織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工作理念,應及時向同學傳達黨的聲音和主張,引導廣大同學主動對接,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人民的共同奮斗之中。確保大學生社團建設成為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引導廣大學生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組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青春、智慧和力量。社團思政要服務學生融入社會需要,推進就業創業教育,加強同學心理健康建設,引導廣大同學在廣闊的天地里體悟國情、社情、民情,不斷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們要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用好社會大課堂和生活教科書,在實踐中加強生命教育、責任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讓學生在身邊優秀人物的耳濡目染、和良好社會氛圍的熏陶中學會篤志、力行和自律、互助,使社團教育真正回歸育人的初心[5]。
社團的生命力先是文化的生命力,社團文化是社團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文化底蘊越深厚,文化價值越是深入人心,社團就越有生命力。社團文化能夠為社團組織提供較好的凝聚力和導向力,并對大學生成長成才起到持久的塑造作用。我們要提升社團活動品位,增強社團文化內涵。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最美青春故事”“體育文化節”“創新創業比賽”“傳統文化大賽”“科技技能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另一方面,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與發展,我們可以融合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知乎、B站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以年輕人為內容生產主體,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品位為導向,產出短視頻、微電影、vlog等形式多樣的文化精品。在組織好社團活動的基礎上,要及時總結歸納各類型活動的成效與得失,建立長效機制,擴大品牌影響。將在同學們中引發熱烈反響和群眾共鳴的活動長期化、固定化和品牌化,不斷強化社團品牌意識,以高質量落實社團品牌創建工作。大學生社團作為高校重要學生組織,具有極為鮮明的活躍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只有遵循共同的精神內核,擔當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形成具有校園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團品牌文化,才能實現高校社團文化育人的真正價值。
為了加強高校學生社團管理,將制度育人真正落到實處,首先,要加強校黨委、團委對學生社團的領導,嚴格管理成立社團組織的審批程序、加強社團成立后的考核與監督。要為學生社團提供經費、人力和物力等物質支持,完善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和設備等硬件設施,做好社團的后勤保障工作。其次,社團管理要堅持精簡原則,探索社團組織“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持續優化社團組織機構和工作人員規模,徹底消除“層次重疊、等級森嚴、人浮于事”等弊端,逐步完善社團規章制度。最后,我們要建立以廣大同學為評價主體、以服務和貢獻為評價導向的社團骨干考核選拔機制,并對社團骨干實施定期和系統的培訓,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德才并重、甘于奉獻、勇于開拓的社團骨干隊伍。作為社團發展壯大的中流砥柱,要發揮好榜樣帶頭作用,立足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保障大學生社團組織健康、有序地運轉。
為了充分發揮高校育人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了不斷探索并努力嘗試。其中,大學生社團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有力補充,正著實有效地發揮著思政育人價值。高校大學生社團具有廣泛性、全域性,并以其獨特優勢滿足著當代大學生多層次和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對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和全面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過探究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團育人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不僅為高校社團建設注入了活力,而且提高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促使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