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梅
(廣東省平遠縣第一小學 廣東 平遠 514600)
思維導圖是一種源于大腦神經生理學的學習交互模式,該模式在生活工作中應用廣泛,近年來也逐漸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成為師生青睞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教學,能夠將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和系統化,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調動左右腦進行思考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閱讀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克服語文閱讀中存在的材料多、知識點繁雜等困難的需求,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記憶能力,使學生更輕松的理解閱讀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以及語文學習能力。
作家曹文軒說:“閱讀是弓,寫作是箭”。體現了閱讀的重要性。閱讀不僅能夠提高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也是提高一個人的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但閱讀不是生吞活剝的死記硬背,而是需要激活我們自身的思維,讓我們發現自我并有所創造,進而發現字里行間的奧妙,行文的技巧。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思維能力是相當活躍的,但是卻偏向現實,更多是以自身所見、所經歷的事情或物而引發的較具體的形象思維,而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并非自身所見和經歷的,因此更為抽象。而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要通過文字、符號、圖像等來將抽象文章的內容形象化,從而使學生更能夠理解其中所表述的含義。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上冊《小橋流水人家》這一課文,這是一篇現代散文,講述的是作者對家鄉的描述,表達的是對家鄉的思念。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咋一看題目幾乎不知道寫的是什么,通過簡單的閱讀也無法理解其中蘊含的深意。因此,此時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教學中,通過導入課文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排除生詞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對文章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但對其中的具體細節尚不明確,教師就可以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再閱讀文章,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并聆聽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表達的含義,同時也是希望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想象其中,想象其后。想象其中是指想象文章中的情景,想象之后是指想象文章背后的情境。這樣才能夠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和魅力,增強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不僅要讓學生根據導圖去想象文章中的場景,也要讓學生想象文章之后的場景。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頂碗少年》這一課文,教師在繪制導圖后,讓學生根據導圖閱讀課文,圍繞不同的思維節點去想象和思考頂碗少年在臺上表演時的情景和感受,以及頂碗少年表演完后,在臺下的后續故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我想象,在腦海中想象出頂碗少年臺下的場景,并隨機抽查,讓學生念出自己想象的情景。通過導圖的閱讀和問題的思考想象相結合的閱讀教學,在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之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
思維導圖的特點在于能夠將“長篇大論”的文章以簡潔的圖文形式呈現出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不僅能夠迅速讓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重點,以此為中心深入理解文章,同時還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閱讀中自我想象和創造,從而培養學生個性閱讀能力。例如在教授小學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居民》這一課文,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通讀一遍課文,然后讓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閱讀方式,繪制適合自己的思維導圖,并根據導圖通讀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需要求學生繪制的導圖是否好看,而是需要關注學生導圖是否有助于其理解文章,是否符合文章所達之意,并糾正學生不當之處,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卻又不失學生的閱讀個性。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通過繪制導圖,以圖文簡化文章,增加學生閱讀趣味性和理解能力;通過導圖引導學生思考和想象,增加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通過指導學生自繪導圖,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個性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