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茹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第十五小學 安徽 淮南 232001)
小學語文是小學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科目,也是一項交際工具,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特點,在教學要求與特點上都決定了這個科目的教學肩負了發展與培養學生情感的任務[1]。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不但要傳授學生豐富的漢語言知識,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心靈與審美情趣,所以學習過程中學生知識的掌握、感知、理解、記憶以及判斷的能力發展非常重要。
當前還有不少是獨生子女的小學生,長期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溺愛,在溺愛的環境下生活很容易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和“為所欲為”的性格,而小學生融入到小學生活后,會展現出自私、任性的表現,不利于融入班集體和社會。再加上小學生接觸外界的時間短,在與環境的融合下就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一旦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必然給學生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就我國當前不少小學生的成長現狀看,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逐年增多,在學生的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2]。
語文是小學教育體系中最為基礎且重要的學科,其本身有著非常鮮明的情感色彩,語文涵蓋了語言、文字與文學,用以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而各種藝術與知識的展現都需要靠語言來表達,它成為了很好的載體,自然也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良好載體。
首先,從語文的特點來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性內容,這些內容的深度對學生精神的影響不可言喻,而心理教育知識隱藏其中又可以多元化,教師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功能,并充分展現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
3.1 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良好氛圍。小學階段教師實施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不僅僅要體現在思想內容上,還要從營造良好的學習相處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溫馨與融洽出發,才能讓其真正從家庭的保護套中主動走出來,感受家庭以外的氛圍,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主要場所,因此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大膽做,勇敢表達自身的想法,而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見解,積極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3.2 借助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生活態度。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生的閱讀指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可以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結合語文的閱讀展開,讓學生欣賞到優秀的文章以及榜樣型的人物,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人物精神,從而不斷塑造自身的品質與人格。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知識的海洋,小學生受到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限制,通過書的海洋感受到更多的道理,每本書都蘊藏著小學生未曾基礎的世界。當前很多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本與文章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功能,能夠感化學生心靈,陶冶情操,在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后,還能潛移默化地將人文性灌輸到學生的思想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利用這種人文性,將書本中典型人物堅毅不拔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傳遞給學生,使其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上的榜樣,從而提高自身的追求[6]。
比如閱讀學習《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文章對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進行了描述,他從一個工人子弟鍛煉成為無產階級斗士,學生通過閱讀能夠從文字中感受到保爾·柯察金清貧艱苦的生活,而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保持了奮斗的生活態度和向上的精神,這能夠讓小學生受到感染而奮發圖強。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為學生講述該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遭遇,詳述作者編輯該書時不佳的身體狀況,又是如何憑借堅定的意識與精神來完成這一巨作,以此來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培養與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材有著極大的契合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積極滲透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不但能豐富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還能利用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讓學生在互動學習與團結合作中深入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意義,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提供更多表現自我的平臺,逐漸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動力,最終形成并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