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剛
(河南省商水縣教育體育局基礎教育教研室 河南 商水 466100)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對學習的知識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學到的內容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些文字堆積起來的符號而已。因為語文這一門學科相對于化學和數學來說邏輯性沒有那么的強,也沒有那么多理解上的障礙,所以有些學生在閱讀語文文章的時候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內容,沒有更深入地進行探究,這種對自身知識面提高沒有任何幫助的閱讀習慣,與教師的日常教學中不善于利用提問也有著很大的關聯。
課堂上的一個好的提問能夠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書本上與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如果長期不用,就不會加以思考,會很難在大腦中形成穩定的知識結構,就很容易會忘記。比如高中語文的必背篇目毛澤東寫的《沁園春長沙》,在開始閱讀文章之前教師就可以先對學生提問,這首詩的主旨句子是什么?文章中主要表達了什么?讓學生帶著老師的問題來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來思考教師問題的答案,如果想要找到答案就詩詞的意思有著大概的了解。這首詩詞作者是毛澤東,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了反動統治者,也表達除了作者對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全詞在片語之間,融入了深厚的感情,情景交融。學生只要能抓住“萬山紅遍”和“星火燎原”等具有關鍵性的詞語就可以很簡單地回答出上述問題,關于這首詞的教學內容就能夠基本完成。
在人內心的深處,都會有希望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以及研究者的需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方面的心理需求,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水平,從主要教學課堂的主要內容來下手,利用整篇文章進行計劃,可以設計出有步驟有吸引力的問題。把一系列比較難的問題還進行一步步地分解,包含層層的知識面,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走向教材的橋梁,讓學生感受到親近。教師想要利用好教材內容首先就需要了解教材的特點,深入地掌握教材的內容,才能編排體例、編輯思想,提倡教師在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將設計教學的過程與解讀教材相互結合,取長補短[1]。
提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所有的東西都是存在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你要勇敢地去問,問了你才會知道,知道了才會思考,思考了才會創造。第一步就是敢于去問。巧問的重點就在于設計問題的懸念,這種提問的方面可以給學生一種求知緊迫感的同時讓學生對于問題躍躍欲試,使學生對于問題的答案處于一種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狀態。高二語文必修四中的《蘇武傳》在課堂上講解的時候,針對“漢天子我丈人行也”這一句可以進行提問,根據我們理解的意思是“漢朝的天子是我的岳父”可是和上下文進行聯系可以得知漢朝的皇帝并不是單于的岳父,學生就可以得知“丈人”這個詞語對應的漢譯并不是“岳父”,在看課本中的釋文就可以知道原來“丈人”的意思是“長輩”,加深了學生對于文章的印象。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就可以根據興趣方面開始著手進行巧妙地提問,巧妙地設置一些懸念,吊住學生的胃口,撩撥學生的興趣之弦,看似輕輕地一撥,但可以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教師可以在提問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不斷地增加問題上的難度,深度地挖掘學生的求知能力,鼓勵學生自己探索的精神,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反向提問[2]。
教師設置問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學生掌握課堂的知識,還能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想要達到目的教師也需要對于提問方面進行多種角度的思考,才能拓寬學生相關的思維空間等方面,在學習語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針對課文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思考文章主角假如沒有發生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最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在原有的文章中進行更深入地探索,引發學生對文章思考得更遠、更深,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橫向、縱向的各種發展,從問題的多個角度進行思考,舉一反三,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即使沒有教師的引導也可以自己進行思考[3]。
好的提問還可以將師生之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地聯系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梁。因為教師的提問應以尊重學生為前提,講求提問的態度、技術和方法,以保證師生交流迅道的通暢。課堂上也需要教師做個引導人,提出一些富有藝術和技巧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訓練學生能夠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