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來 周文來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體育部,江蘇 揚州 225100)
體育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賦予廣大體育工作者的一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同時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體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解決的一個問題。體育工作者要結合體育課程的特點,更新課程教學思想,挖掘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中的一些元素,使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協同教育。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在體育課中學習的效果,強化學生的體育技能,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發展。高職院校應通過體育課程“課程思政”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讓學生樹立科學的體育精神和職業素養;應積極探索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局觀。
體育能力是指由各種知識、素質、能力有機組成的綜合能力。在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時,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改變、選取,甚至創造相應的練習方式方法來進行獨立自主的體育鍛煉,并且能夠科學鍛煉,對鍛煉的時間、強度等都能合理安排,并能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從認識論的觀點來看,體育能力主要包括對身體各種活動敏銳的觀察能力、迅速反應能力、記憶能力、創造性活動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對動作重點難點的判斷能力。高職院校學生對體育運動有著很高的學習熱情,但是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行為與人才培養的能力、意識和觀念不匹配,比如體育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知識。因此,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高職院校應該實施思政教育,利用體育問題、體育知識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讓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價值,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挖掘體育鍛煉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科學的體育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體育課程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體育課程教學偏重于實踐教學,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突出體育教學的實用性,考慮學生職業技能的發展需求,做好體育課程的優化、調整和創新工作,讓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提升自身體育技能,增強身體素質,并使自身的職業技能得到發展。在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思政教育的融入,以思想精神為支柱,加深課程的思想深度,使體育技能的學習與職業技能的關聯性更加密切。例如有的職業對人的體型方面的要求比較高,有的職業對人的手臂靈活性要求高,有的職業則對準確類、穩定類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職業技能的訓練都需要體育技能的支撐,職業技能的訓練內容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結合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強化學生意志品質,實現體育與職業技能相融合,以良好的思想意識作為精神支柱,以強健的身體素質作為基礎,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職業素養是個大概念,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其中至少包含兩個重要因素:敬業精神和合作態度。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貫穿于人的一生,從人出生到死亡逐漸完善,這屬于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范疇,而職業技能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近些年來,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形勢嚴峻,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通過調查了解發現,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把職業素養、專業能力、協作能力、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作為對人才評價的重要指標。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招不到滿意的人選,招不到適合企業發展的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人才。這種現象說明,學生的職業素養難以滿足企業的相關要求。因此,在培養人才方面,體育工作者應該進行深思,從體育課程的功能出發,以“課程思政”模式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發揮體育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教育的優勢。
體育課程教學是學校教學組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體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高職院校要利用體育學科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提高學生體育能力,提升學生體育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和熱愛祖國、吃苦耐勞的高尚道德情操。由于部分體育工作者在思政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在教學中難以做到思政元素與體育課程相結合,多重注體育課程教學的技術細節和課程在體育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很少從方法論和認識論的高度去看待教學問題,體育視野局限在學科的范疇之內。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更新體育課程的教學思想,積極學習思政知識,了解學科發展新動向。體育課程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在體育課的常規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在著裝上嚴肅對待體育課,充分做好行為規范教育。在隊列隊形訓練中要求學生嚴格執行口令,一切行動聽指揮,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在集體活動中,教師要善于選取活動內容,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集體感和榮譽感。同時,教師要積極把體育精神與愛國主義思想緊密結合,利用一些體育口號和明星誓言,或結合體育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等。總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要根據體育課程的特點,跳出體育課程的思維局限,結合思政教育,更新體育課程教學觀念。
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目標是落實體育課程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的保證。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涵蓋了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運動技能的提升和職業素養的發展。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判斷標準的,主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與其他學科相比,體育學科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它不僅能夠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還能影響其行為意識。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當中去。由于體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運動項目較多,這些運動項目的特點和表現方式又不一樣,學生要通過練習掌握基礎的技能技術,才能對相應的練習形成較好的認識,所以要完成社會性發展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以達到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目標,從而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以培養體育技能和職業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也能得到體現。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要使思政教育貫穿于體育課程教學的始末和各個環節,不僅使學生的體能得以提升,也使其技能得以強化。同時,學生的體育思想和體育精神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改變。體育課程教學有其明顯的學科特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且運動項目多,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蘊含著不同的思政教育因子和元素,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去學習,如體育傳統項目太極拳、八段錦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好傳統體育知識,讓學生了解體育歷史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短跑、中長跑等田徑項目中,教師要通過鼓勵和激勵的方式,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在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體育項目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集體主義精神,同時教導學生學會包容和鼓勵同伴等。總而言之,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凝練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發揮體育課堂隱性的思政教育作用,讓學生站在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上進行體育學習,這樣不僅能使體育課程的目標得以實現,也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亟須完善和調整,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也應包含其中。建立科學有效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從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著手,實現體育技能與職業技能相融合,以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細化課程評價標準,轉變評價觀念,保證評價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偏向考察學生對體育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技術的水平等,是一種終結性評價,不重視學生的差異性,不注重過程培養,缺乏思政教育評價指標,評價方式單一,使不少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失去了興趣,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了。因此,高職院校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學生角度出發,對體育課程評價標準做出調整。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推行,體育課程在促進學生思想認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制定符合新時代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進一步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
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推進,體育課程“課程思政”是大勢所趨,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體育課程教學全過程,從提升學生體育能力著手,實現體育技能與職業技能相融合,以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高職院校要根據體育課程自身的特點,發揮體育課程的學科優勢,更新體育課程教學觀念,優化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挖掘并凝練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探索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構建新型高職體育課程實踐模式,使“課程思政”的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