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碧霞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新世紀小學 浙江 諸暨 311800)
深度學習的概念與實踐教學現已成為現階段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很多學校都提出了深度學習語文的教學任務,其核心理念主要是通過閱讀的提高以及學習興趣的激發來完成。為了滿足這兩點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綜合深度學習語文的條件,同時還要求教師要理解深度學習的含義,將這一概念帶入到強化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觀之中。
小學語文內容的學習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學生進行自身的知識內化,只有真正消化吸收了知識,將知識內化于心中并學會在實踐中運用,才算完成了語文知識的學習。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只重視講解的過程,而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因此,在深度教學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就需要注意把握好教師的職責,將引導者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從預習環節開始,緊抓學生的預習自學。
例如:在講解五年級上冊語文《偉大友誼》這節課時,由于本篇文章的文本內容較為簡單,通過通讀自學就可以將本文中的一些知識理清楚,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積極性,教師可以在課前就幫學生準備好詳細的預習任務,讓其跟隨任務清單完成預習。比如在課前教師向學生提出在課文中畫出你認為表述較好的好詞好句,這樣寫有什么樣的好處?每人至少找出三處,在正式課堂開始講授時,教師就可以隨機對同學進行問答環節,在已經理解了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節省課堂時間,也減少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在預習環節,除了生字詞,還需要格外注意課文段落之間的關系,找出本文中較為明顯的幾個過渡段,并說出這樣寫作為過渡有什么樣的好處?在初步把握了文章框架之后,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還可以思考幾個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在課文中有幾次體現?分別是從哪些方面敘述了二人的偉大友誼?為什么二人的友誼被稱之為偉大的友誼?偉大在哪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來引導學生在課前就建立其對本節課的一個脈絡框架。由此在正式上課時就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往更深層次的知識進行挖掘,不僅能夠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還能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做知識的拓展與提升,深度教學完成深度學習高學段語文的目的。
但是在預習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明確,并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教師就可以坐享其成,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課前預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大部分知識,教師在正式上課時只需要針對課文文本進行簡單梳理,主要依靠學生表達即可將本篇文章講解清楚,而課堂中剩余的時間則要求教師要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拓展延伸,提高語文功底以及綜合素質。
閱讀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工作中較為重點的教學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現階段各大學校都開展了語文大閱讀的教學活動,但是僅僅依靠課上的時間進行閱讀,不足以完成大量閱讀以提高學生對文字敏感度的培養目標,要實現深度教學,讓學生能夠理解更深層次的知識,也需要大量閱讀作為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江雪》一詩時,由于本詩的內容較為簡單,學生通過學習即可對本篇詩文較好的把握。但是在學習古詩時,需要更加重點注意的是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時代背景,要很好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既需要教師在上課時細致耐心的講解,又需要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就對本詩的時代背景以及朝代歷史有了一定的基礎。只有在歷史知識掌握較好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理解本詩中蘊藏的情感以及深意。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實際學習這篇課文是不僅需要閱讀本首詩,還要在課余時間主動了解這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背景下,詩人所處的環境和詩人的寫作特點。為了完成深度教學本首詩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環節或課后總結中為學生推薦適合閱讀的文本內容,讓同學們了解《江雪》創造時的教學背景,同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為以后初中階段學習歷史打下基礎。
為了閱讀環節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也可以適當提出一些作業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性的閱讀。任務型閱讀更有利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閱讀內容上來,提高閱讀質量,完成閱讀的學習目標,從而完成本詩的深度學習。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閱讀教學與課文文本知識的教學不應該產生沖突,語文課堂的學習還是應當以文本知識為主,可以利用課上課下雙向的時間進行積少成多式的閱讀,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多多閱讀優秀文字,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以及對優秀文字的敏感度,以落實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教學任務。
通過重點講述小學高年級語文實際教學中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培養綜合素質,提高文本理解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于小學生的語用教學越來越看重,小學語文中年級正是低年級和高年級之間的一個銜接點,是學生閱讀思維發生轉變的一個中轉站,所以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提供一些有用的方式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