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雪
(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玉龍壩鎮中心小學 貴州 納雍 55330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課堂口語交際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聽說能力的發展。它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言語活動。只有在動態的雙向互動活動中,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學會分析、總結和評價思維方法,從而形成多種因素的口語交際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口語訓練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小學語文教學重在教孩子讀寫,這是對孩子讀寫的啟示。聽說練習較少,甚至被學校忽視。孩子們每天都沉浸在沒完沒了的閱讀和寫作中,枯燥無趣。教師缺乏對幼兒口語交際的教育,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學生很容易發展成“書呆子”。學生缺乏口語交際的環境,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無論是在老師、同學還是家長朋友面前,孩子都沒有口語交際的觀念。家長是孩子學習說話的第一個老師,這對孩子的口語交際影響較大。然而,當孩子們進入校園后,他們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要多,教師和學生已經成為口語交際的主要對象,因此教師對學生口語交際的影響不容小覷。孩子們的性格是不同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溝通。他們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甚至緊張,當一些學生活潑開朗的時候,他們在沒有老師提問的情況下為答案而戰。課后,他們經常和同學交流,自然交了很多朋友,性格開朗的孩子天生就有很好的口語能力。即使老師不指導他們,他們也會經常說話,他們會接受虛擬訓練。而內向的孩子,沒有老師的引導,就沒有鍛煉的機會,只顧著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動”。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學生成績好,沒有朋友。教師的權威性很強,在學生面前有一種尊嚴。如果老師不主動和學生交流,恐怕有些學生不敢跟老師說話。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學習,也不利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只有當老師在學生面前和藹可親,學生才能敞開心扉,特別是內向的學生,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與老師交流,這樣才更容易提高口語能力。
口語交際需要特定的情境,即學生表達和交流的主題和背景。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下,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引導學生表達和互動。表達是由情境觸發的,活動受情境的制約,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口語交際活動。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語文課本中的片段、師生想象的某一場景,借助圖片、實物、直觀的教具、多媒體設備等,創造自然或生活的情境,激發口語交際的興趣。比如,老師設了一個場景:“王老爺年紀大了,小明主動每天給他送報紙和牛奶。王爺爺和小明商量,想每天給小明1元錢作為獎勵。請問如何你是小明,你會怎么做?”然后教師和學生用報紙、牛奶和金錢來設置生活場景,并以兩人一組的形式進行互動式口語交際,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通過口語交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組長的角色來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內容。把內向型的學生分成一個活潑的、能起到補充作用的小組。活潑的個性可以幫助內向的學生表達自己的內容,老師要求學生用課堂上提到的單詞和短語造句,或給學生布置一個話題,這樣學生就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培養了團隊成員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師應在小組討論中多參與學習,這種交流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而且能使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師可以定期舉辦簡單的辯論比賽、造句比賽、成語比賽等,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展示能力的機會。比如,辯論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多角度的思維教育,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非常有幫助;造句比賽有助于學生運用知識通過課堂學習,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取得進步,有效的口語表達可以避免語言交際中的空白,提高交際能力。
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措施。同時,課外實踐也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口語交際機會,使學生在接觸到更多的人、事、物后,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交流過程。小學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學習,還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口語交際的現實意義,提高綜合能力。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家庭每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個數的調查”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通過訪談、數據記錄、數據分析、調查總結等過程,開展與小組成員、家庭成員、被調查成員互動交流的口頭交流過程,引導學生認識使用塑料袋危害的危險性。在評論員的指導下,學生學習表達技巧,與同學、老師、評論員互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是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從小為學生打下基礎,教師應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和鍛煉,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