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野
(遼寧省丹東市教師進修學院 遼寧 丹東 118000)
1.1 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教育要落到實處,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觀看“勞模”先進事跡宣傳視頻,把勞動模范請進校園。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勞動模范,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勞動精神,通過聆聽大國工匠故事,分享大國工匠的情懷。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感。
1.2 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文化活動,營造勞動教育氛圍。把學校的走廊、樓梯、板報欄、圍墻,每一個角落都變成勞動教育的陣地,潛移默化地使校園成為和學習勞動教育的場所,讓教師和學生對勞動教育形成比較深刻的了解,形成一個良好的勞動學習氛圍。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開展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班會,通過學生創作和表演與勞動有關的節目或小品等內容體現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還可以通過美術作品、手工作品和手抄報作品等的展示,進一步加強對勞動教育的理解。
1.3 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推動家庭勞動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努力營造和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建議和提倡家長要通過家庭日常生活的家務勞動對學生言傳身教,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通過充分的家校合作、家校溝通,贏得家長的支持配合,使家長成為孩子進行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
1.4 學校可邀相關勞動教育方面的專家到學校進行勞動教育專題講座和勞動教育專題培訓等。使家長、教師和學生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勞動教育有著更深入的理解,為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1 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加強學校課程建設,除開設專門的勞動課,并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課程等勞動教育密切相關的課程,同時把校本課程、社團活動當作勞動教育的有機補充,并把勞動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整體工作中。
2.2 學校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渡過,而且學校中有很多的事情可能讓學生來完成,如學校將值日、清掃衛生、物品整理、綠植養護等工作做為學生在校勞動的有效手段,把這些手段納入學校勞動教育規劃。其次可根據學校及地方資源情況,可以開設諸如農業種植、傳統手工藝制作等領域的勞動教育。最后還可以結合地方及校本課程、社團活動,開展如種植花草、養殖小動物、工藝設計、家用電器使用等活動。
2.3 發揮家庭勞動教育的主導作用。家庭是孩子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家長是主導者,家長應當掌握好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家庭中的各種家務勞動要充分放手,逐步引導孩子參與進來。如個人房間的整理、玩具及學習用品的整理、掃拖地、簡單衣物的洗滌、簡單幫廚等必要的勞務勞動技能,讓孩子做到日常生活自理,做好個人清潔衛生,養成主動分擔家務的習慣,培養家庭勞動責任感。
2.4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不是一門勞動課程可以完成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滲透到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所以應該在各個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藝術等學科要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數學、科學、地理、技術、體育與健康等學科要注重培養學生勞動的科學態度、規范意識、效率觀念和創新精神。
2.5 學校要加強校校聯合。加強與職業學校的聯合,充分利用職業教育的優勢,利用職業學校的專業設施,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訓活動,體驗生產勞動。同時要加強與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聯合,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課程及設備,把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相關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1 準確掌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過去一段時間,勞動教育被泛化了,用各種學習活動和其它的腦力勞動取代了真正的勞動教育,學生的勞動教育沒有親身經歷和體驗,形成了講勞動和聽勞動的有教育無勞動的現象。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應該以體力勞動為主,手腦并用,強調實踐體驗和經歷,沒有留汗的勞動教育是不完整的勞動教育。因此我們一定要將文化學習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防止腦力勞動沖淡體力勞動現象的發生。
3.2 不要把勞動當作懲罰。現在很多學校或家庭中把勞動當做處罰手段,孩子犯錯了就要罰孩子掃地,收拾衛生,這樣做的結果無形中就把勞動當成了一種不光彩的事情,長此以往下去就會讓孩子對勞動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確勞動觀念的形成,與勞動教育背道而馳。
中小學勞動教育重在常抓不懈與有效落實,需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唯有如此,才能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促進勞動教育真實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