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宇豪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籃球運動的勝負是通過得分數目決定的,籃球運動發展至今,投籃技術在籃球比賽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得分的最關鍵手段。在籃球技術學習與教學中,投籃技術是重中之重。然而,投籃動作較為復雜,學生較難掌握。在文獻資料和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動作控制兩種理論的指導,在籃球投籃技術學習與教學的不同階段,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結論教學方法,為籃球投籃教學提供參考。
投籃是持球隊員將球投入籃圈所采用的各種動作方法的總稱。投籃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動作,它主要由持球方法、瞄準點、出手動作(出手力量、出手角度及出手速度)、球的旋轉、拋物線等環節組成。
持球是能否牢固地控制球和完成投籃動作的前提。持球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單手持球方法和雙手持球方法。持球在投籃技術中屬于準備階段,所需要具備的知覺運動能力包括:多肢體協調性、手靈敏性、手指靈敏性以及手臂穩定性;所需要具備的身體能力包括:動態性力量、軀干力量、全身協調性以及全身平衡能力。
瞄準點是指投籃時眼睛注視籃圈或籃板的某一點。瞄準是為了精確地目測投籃的方向、距離,從而決定投籃出手角度,用力的大小和球飛行弧度的高低,是提高投籃命中率的重要環節。對于瞄準點選擇的能力需要具備的知覺運動能力包括:反應定向及瞄準能力。在進行投籃時,快速確定瞄準點對提高投籃命中率及出手速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投籃時的出手動作決定了投籃的力量,球入網的角度以及投籃瞬間的速度,是一個精細化的動作過程,是投籃動作中最重要的環節,所以說出手動作的教學與學習也是籃球投籃教學中的難點。利用運動能力分類方法,投籃動作中所需要的知覺運動能力包括:多肢體協調性、控制準確性、手臂動作速度、手靈敏性、手指靈敏性、手臂穩定性以及手腕手指速度。運用的身體能力包括:動態性力量、動態柔韌性、全身協調性以及全身平衡能力。
出手動作的研究主要包括:出手力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投籃用的力量是投籃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綜合協調用力的過程。出手角度是指投籃時球離手一瞬間運動方向與出手點水平面所構成的夾角。出手速度是指投籃時球出手的一瞬間,綜合身體各部位的肌力作用于球體的效果,經手腕和手指調節,使球離手進入空間獲得運動的初速度。
在教學中,為了掌握籃球投籃的技能,要考慮到動作的合理有效性,必須使參與活動的肌肉協調配合。動作控制理論研究人體對神經系統控制進行協調運動,人們在各種復雜多變環境中有效地完成各種動作技能。動作控制理論提出兩個控制系統,即“閉環控制系統”和“開環控制系統”。投籃技術屬于“開環控制系統”?!伴_環控制系統”是一種控制系統,其中所有按計劃啟動和實施動作所需要的信息均包含在傳送到效應器的初始指令中。投籃動作中當球出手后到達空間中將不受人的控制,無法再次得到反饋,也就是說投籃動作中來自感覺系統的信息,為中樞神經系統指明球出手后的運動狀態。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加強投籃準備階段(持球動作)、投籃階段(出手動作)的本體感覺以及正確的動作模式,結合不同情境進行投籃教學。
動作程序是一種記憶表征,儲存著完成動作所需要的信息。動作程序不是特定的肌肉指令,而是抽象的、以記憶為基礎的一類動作表征。每一類動作都有固定特征限定。而固有特征是指限定一般動作程序的一套獨特的特征,不隨所要完成動作的變化而變化。它包括:①技能中的相對時間;②技能中的相對力量;③各部分的順序或次序。
根據動作程序理論,在投籃技術教學中可以將投籃技術程序化,在任何情境下投籃動作按照限定的程序進行。比如,將投籃的持球動作、瞄籃位置以及出手動作設定為固定的程序,持球動作時腳的前后及距離、屈膝角度、持球位置以及手部動作的固定,投籃階段全身協調發力,出手力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的嚴格精確,結束階段的手臂位置、腳的位置以及全身跟隨動作的固定。將投籃動作程序化可以使學生或運動員在任何情況下保持正確的投籃動作,不容易發生動作變型,提高投籃穩定性與投籃命中率。
1.無人防守情況下的投籃練習
(1)定點投籃練習
方法:以籃圈垂直點為重心,分別向兩側底角、兩側45度、弧頂90度位置向外擴散出五個等距離定點,練習者在最近的點由內向外開始練習,投進才可到達同角度的下一個點,由此類推,直到所有點投完為止。
練習意圖:將投籃動作程序化,由近到遠的發力、手型及角度均是不同的,所以此練習可以使練習者體會每一個距離的投籃感覺,為有防守隊員時的練習打基礎。
(2)跳起旋轉落地后投籃練習
方法:在前述(定點投籃練習)基礎上增加難度,練習者持球原地旋轉180度或360度,落地后迅速調整,恢復正確的投籃姿勢進行投籃。
練習意圖:增加難度后,可以使練習者在失去重心后快速調整到正確的身體姿勢,完成程序要求的投籃動作。該練習可以強化練習者的多肢體協調性、全身協調性以及全身平衡能力。
2.消極防守情況下的投籃練習
(1)消極防守下持球突破后投籃
方法:持球人在三分線弧頂位置、45度位置、兩底角位置持球突破后投籃。
練習意圖:突破技術中持球者要克服身體向前的沖力,迅速調整重心投籃,對投籃練習者的控制精準性、爆發力量、軀干力量、全身協調性以及全身平衡能力都有所要求,投籃者對投籃相對時間、相對力量以及全身發力順序要有一個高精度的掌握,才能將球投入籃筐。
(2)消極防守下擺脫防守人接球投籃
方法:投籃練習者在指定位置做出擺脫動作后接球直接投籃。
練習意圖:與持球突破投籃不同,擺脫防守人后接球投籃要求練習者在做出擺脫動作后迅速出手投籃,對投籃者的手指手腕速度以及瞄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既定投籃程序的強化。
動力模式理論認為人類的運動控制是一種復雜的系統行為方式,與那些復雜生物或物理的系統相似。從非線性的動力學觀點解釋人類動作控制,行為在時間上的改變不是持續的線性過程,而是突然變化的過程。該理論強調環境信息的作用以及軀干、肢體的動態特征,是一種非線性行為。
籃球運動的空間對抗性特點、多變綜合性特點,使得運動員在進行籃球比賽時很難做到與練習時的程序設定高度統一,在面對不同防守隊員,不同球隊以及不同的場地,運動員的心理與動作形態會發生不同程度上的變化。高水平運動員在面對這些突然變化時會做出相對的反應,但是這些反應并非專門練習,而是一種身體上的應激反應。這種情況的發生不是持續的線性過程,而是突然變化的過程。所以通過動力模式理論,在進行投籃練習時,不能只局限于程序化的投籃,而應該在程序化的基礎上,對不同身體能力進行專項化的訓練,使練習者在面對突然發生的情況,可以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
在完成一個完整的投籃動作時,需要用到的運動能力為多肢體協調性、控制精確性、手臂動作速度、手靈敏性、手指靈敏性、手臂穩定性、手指手腕速度、瞄準能力、動態性力量以及全身協調性,所以要設計一些專項化輔助練習來提高這些能力,保證在比賽中遇到突發情況后將球投進籃筐獲得分數。
1.躺姿—坐姿—臺階落地后投籃—站姿投籃輔助練習
練習者由躺姿過渡到站姿,體會身體不同位置的發力。躺姿主要練習手臂穩定性、手靈敏性、手指靈敏性以及多肢體協調性,練習者躺在地上向上做出投籃姿勢后雙手接球。
坐姿在躺姿的基礎上,增加了上肢力量的練習,需要練習者保持上肢穩定性以及球出手后接球收球的動作。
臺階落地后投籃,要求練習者從高處下落后立即投籃,因為落地時要有屈膝緩沖動作,做完該動作后立即投籃可以鍛煉練習者體會全身協調發力的能力以及動態性力量。
在前幾個動作的基礎上進行站姿投籃,循序漸進,利用動作的遷移,使投籃者更好地完成投籃動作。
2.投不同種類不同重量球的練習
在練習者可以做到正確的投籃動作定型后,改變球的重量與類型,可以使練習者在面對不同籃球時保持正確的投籃手型,防止出現因為不適應球而降低投籃命中率。比如投小籃球-足球-排球-正規籃球,這種順序來體會不同觸感的球以及不同重量的球帶給本體的手部感覺,提高手指靈敏性以及手臂穩定性。
3.對墻投定點練習
在墻上設置幾個不同的定點,練習者根據指令迅速作出判斷將球投向定點后,接球準備接受下一個指令。該練習可以培養練習者的手臂動作速度、控制精確性以及瞄準能力,使傳統的“人動框不動”改為“框動人不動”,提高投籃者對不同情況的反應能力。
4.失去重心情況下投籃練習
在進行投籃動作時,施加一個外力使投籃者動作受到影響后完成投籃動作。高對抗性是籃球運動的特點之一,在投籃時難免會發生因為身體對抗而發生重心偏移導致投籃動作的變形。在投籃訓練中,應該注意練習重心偏移后迅速作出反應的能力,以提高在比賽中的投籃命中率。
綜上所述,在籃球投籃學習與教學之中,應該緊密結合兩種動作控制理論,不能只注重一種而摒棄另一種,應該在兩種理論的基礎之上緊密地結合實踐,根據每種理論的優點來幫助提高教學與學習的效率與效果,結合每個運動員的品質、身體素質,最大化地發揮他們的身體運動能力。這也需要教師或者教練注意自身的學習,不斷學習先進的理論與訓練方法,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籃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