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凡 徐州醫科大學體育部
巴西柔術(Brazilian Jiu-Jitsu)源于日本柔道,它的出現本質上是一種“武術文化模仿”。二十世紀初,日本柔道家前田光世受政府委托,來到巴西協助建立殖民地,并進行日本傳統武術的文化傳播。在此期間,他將柔術傳授給了卡洛斯·格雷西(Carlos Gracie)與魯伊茲·弗朗薩(Luiz Franca),柔術由此正式傳入巴西。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格雷西家族中的名將艾里奧·格雷西(Helio Gracie)將競技與實踐作為發展方向不斷研究、總結、改革和發展,完成了“日本柔術”到“巴西柔術”的演變,巴西柔術至此真正誕生,而“格雷西柔術”某種程度上也成了巴西柔術的代名詞。
在1993年美國UFC職業格斗比賽中,格雷西家族中的霍伊斯·格雷西(Royce Gracie)使用獨特的巴西柔術技巧,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每一位對手,并最終獲得了總冠軍,第二年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勢蟬聯冠軍。至此,巴西柔術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了世界上最熱門的格斗術之一。目前在我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如在上海、南京、成都、鄭州、長沙等地相繼成立了“巴西柔術學院”。相關愛好者和專業運動員群體人數也逐年呈上升趨勢,2018年更是被列為亞運會比賽項目。
1.巴西柔術的精神文化特點
在精神文化層面,巴西柔術雖然是一種產生還未滿百年的“年輕”武術,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極具東方底蘊和西方特色的技擊。在精神與文化層面,因其源頭為日本,在服飾與級別段位劃分上與柔道等東方武術非常類似,故擁有較為濃厚的亞洲傳統武術色彩。同時,扎根巴西的巴西柔術擁有著西方實用主義的特點。通過東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兼顧東方“教化”理念且以西方“崇尚競爭的強者文化”為精神核心的巴西柔術,貫通東西的“混血武術文化”特點是其獨樹一幟的精神文化特點。
2.巴西柔術的技術特點
在技術層面,巴西柔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地面纏斗技術為核心的格斗術。當今世界,競技搏擊類運動大體可分為三個類型。首先,在拳擊、泰拳、跆拳道等項目中,以站立的拳腳擊打技術為主,而倒地則判定得分并暫停競技;其次,在柔道、摔跤、桑博等項目中,倒地則與勝敗有著直接關聯;當然還有擊打與摔打技術并存的散打,也會在倒地后禁止進攻。在以上項目的競技過程中,“倒地”基本只是等同于“劣勢”。而巴西柔術則是自成一派,在它的技擊體系當中,將“倒地制勝”視為其核心理論。在巴西柔術的技術體系中,超過九成是地面降服、控制技術。在尋求合理的倒地后,巴西柔術的使用者可以通過背部著地、手腳并用,與對抗者形成“雙拳難敵四手”之勢,進而進行一些控制、關節技與鎖技從而獲得優勢;而為了維持站立姿態,站立者往往會因無法發起有效進攻或無法維持站立姿態而逐漸走向劣勢。
巴西柔術誕生于十九世紀末,真正廣泛傳播不過數十載,而在國內開始發展也不過數年,主要存在于一線城市。但隨著MMA的發展,以及代表著“中國力量”的國內UFC職業選手們在八角籠內屢創佳績,以實用性和技巧性著稱的巴西柔術也獲得了越來越多國人的關注。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普遍對新興事物的學習有著較高的積極性,加上巴西柔術東西方結合的精神文化特點,以及本身技術極強的實用性和技巧的多樣性,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巴西柔術的熱情,進而強化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效果與素質練習質量。
1.快節奏與靈活的教學過程具有較高的趣味性
當代社會,事物發展迅速,年輕人對快節奏事物情有獨鐘。巴西柔術其根源雖然是日本柔術,但它舍棄了模式化的套路動作,全面發展其實用性,這就決定了靈活的思維模式和應變能力是巴西柔術練習與對抗的關鍵。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配合練習與實際操作的特性,使得教學內容更加靈活多變、教學節奏容易把控的同時,也讓學生擁有更多實踐、練習和對抗的機會,極大地提高了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對抗核心因素與規則特點更具有趣味性
在巴西柔術比賽中,除年齡、段位、體重等不同分組外,還存在同年齡、段位組內的無差別競技,及不同重量級選手同臺競技,這也是巴西柔術所獨有的競技特點之一。這種比賽機制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除戰斗柔術(一種可以進行簡單拍打的柔術分類)外,巴西柔術規則中不允許任何的擊打動作。其技巧為主、技巧與角力并存的特點,決定了優秀的技巧及其靈活地運用能夠大大減少因體重差距造成的力量差距所帶來的實力差。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帶有實戰成分的搏擊類運動因體重差距所帶來的教學阻礙,在巴西柔術的教學過程中基本可以忽略。
除此之外,巴西柔術還擁有著獨特的競技規則:無回合制。即比賽為單回合,以比賽時間結束后雙方得分或一方在比賽過程中認輸判定勝負。每次對抗或競技耗時短、強度大,柔術對抗的參與者能夠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體能的同時,獲得快節奏腦力與體力雙重競技對抗所帶來的趣味性。
巴西柔術的教學需求相對較為簡易,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首先,就服飾裝備而言,其分為“Gi”和“No Gi”兩種。“Gi”意為道服,指穿著巴西柔術道服進行訓練與對抗,而“No Gi”則為不穿道服進行巴西柔術的訓練與對抗。對于大學體育與健康課而言,將“No Gi”作為課堂教學內容顯然更加合理,其原因有二:其一,學生無須購買專業的巴西柔術道服,使得學習條件與要求得以簡化;其二,“No Gi”更貼近于實戰,使得課堂上所習得的技術能夠擁有更高的實用價值。其次,就教學場地而言,訓練場地僅需室內防磨軟墊即可,可與學校開設的其他搏擊類課程共用教學場所。最后,就學生基本能力而言,只要合理、有針對性地安排教育內容,并不需要對學生有太高的能力要求。
盡管巴西柔術拋棄了一些東方武術的特點,但世界上所有的現代搏擊項目都離不開“禮”與“義”的教育。因此,巴西柔術教學過程中,對于課程思政也是極為重視。首先,課前敬禮、課后敬禮道謝,對抗練習前對拳擊掌以示尊重對手;其次,強調在對抗中利用技術技能保護自己的同時,保護練習搭檔;再次,幫助學生鍛煉心理素質,強調在激烈的對抗中保持冷靜思考尋找機會與對抗技巧進而取得優勢;最后,鍛煉學生堅持不懈、敢于對抗的意志品質,在培養學生尚武精神的同時教導學生不依賴、仰仗于武力。
課堂的教學目標在鼓勵和幫助學生學習運動知識與技術技能并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也能錘煉他們的品質,樹立正確的理念。雖然所學為西方武術,但基本理念仍離不開中國傳統武術所謂“制止侵襲”的核心思想。
巴西柔術以鎖技、絞技、關節技搭配一些獨特的移動方式為主,且主流的巴西柔術當中不包含任何與擊打相關的技術,同時又擁有著極強的實戰性。而不同的人因先天條件與后天鍛煉所擁有的不同身體素質,對于鎖技、絞技、關節技的耐受程度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使得學生在學習巴西柔術技巧時,很難僅靠自身感受對動作幅度的安全性進行把控。
在教學過程中,每學習一個新的技術動作時,練習搭檔所給出的停止信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動作學習正確與否。即動作完成后,雙方關鍵部位所在相對位置以及后續發力方向正確與否。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對動作教學時發力大小的把控,需要配合練習的同學對自身的身體素質各項指標特別是關節活動范圍有明確的身體感受界限,并能恰如其分地掌握給出停止信號的時機。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能夠時刻把控學生練習時的發力強度,使得學生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在能夠在保證動作質量的同時,保護自己的搭檔。
在練習巴西柔術的對抗動作與鎖技、絞技、關節技時,自身與搭檔所給出的身體感覺反饋十分重要,加上許多技術動作需要練習者在一定的相對位置變化的同時進行一系列控制與鎖技、絞技、關節技,因此復習與練習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課程之外,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導和監督的情況下進行自主練習,相對于課堂來說,出現傷害事故的概率較高,而動作練習亦會受到場地的限制。因此學生不適宜在課后私下進行對抗動作的練習。這就決定了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完成技術動作學習-練習-熟練掌握的所有步驟。
巴西柔術有著豐富的技術動作框架,每個技術層次之間的銜接不僅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雙向的。因此在實戰對抗中的角力與技術技巧的使用異常靈活多變。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于技術動作的掌握不是單純的進攻與防守,而是在學習進攻的同時了解如何防守,在知曉如何防守的同時揣摩如何進攻。這就決定了巴西柔術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進攻與防守兼備,極大地增加了巴西柔術的課堂教學內容。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又需要充分的準備活動保證學生在正式進行技術學習之前能夠得到有效且充分的熱身、強化基礎技術動作以及提高身體控制能力。因而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每節課所能包含的技術動作不能超過三個。這就使得每周一次的公共體育課,在課時限制之下,涉及的技術技能少之又少,這就無形中拉長了教學周期。
作為一種以競技對抗運動,巴西柔術中的多數技術動作無法單人學習和練習,需要通過兩人配合,通過搭檔給予的反饋來初步了解和檢驗自身的學習質量。而對于技術技能的掌握與應用則需要通過實戰對抗來了解。因此,實戰對抗在巴西柔術的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單一或少量的技術掌握并不能夠滿足巴西柔術的完整實戰對抗練習,需要有一定時間的專項身體素質練習、身體控制能力練習以及技術技能學習的積累作為前提,同時還需要以巴西柔術競技比賽規則的理解作為基礎。因此,完整的巴西柔術實戰對抗練習對于大學體育公共課來說很難開展實施。
安全始終是所有體育課程的首要因素,搏擊類項目因其教學內容以對抗動作為主,對于課堂安全的把控尤為重要。巴西柔術作為一種貫徹西方實用主義的搏擊類項目,其出發點在于如何快速降服對手,而其中的技術動作對肌肉、骨骼以及意識造成直接威脅,其中所帶有的危險性可想而知。因此,更高的安全系數是巴西柔術進入大學課堂的前提。
1.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安全意識
雖然巴西柔術的實用性與目的性極強,但作為公共體育課,其最終目的還是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綜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故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安全教育的理念,強化學生安全意識,明確學習目的,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安全性的目的。尤其嚴禁學生與未參與過巴西柔術學習與訓練的同學、朋友,使用巴西柔術降服技巧。
巴西柔術的技術動作以直觀的降服和傷害為主,雖然在競技賽事中,作為經驗豐富的巴西柔術使用者,運動員們大都能夠對自身所處狀態有明確的判斷,并及時發出認輸投降的信號,但仍會有許多傷害事故出現。而對于初學者而言,對降服技巧的了解仍處在初級階段,在配合練習時,僅僅依靠痛苦感受并不能夠充分準確地在練習過程中判斷自身狀態;在進行練習時,也會因無法在收到搭檔反饋信號后及時停止發力,而最終導致傷害事故的發生。因此,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尤為重要。
在教學設計方面,降服技術可以通過倒序教學,先將技術動作最終成型步驟進行安排展示,使每位同學都能夠有降服對手與被對手降服的直觀感受,使對練雙方在完成降服動作時能夠及時停止發力,在將要被降服時能夠及時發出信號。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便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過程中的安全系數。
2.嚴格把控課后練習
巴西柔術的技術動作有極強的連貫性和雙向性,且在關鍵技術動作練習中,對練搭檔的身體感受能夠直接反映動作完成質量,故課堂上的教學與練習時間無法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技術,因此課后練習較為重要。但巴西柔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這就需要對學生的課后練習中進行嚴格把控。
對學生課后練習的把控需要包括兩方面。其一,安全教育。課堂教學中貫穿安全理念,使得學生在巴西柔術練習與學習過程中的安全意識整體提高,并在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步驟中深刻理解和體會技術動作的危險性。其二,場地管控。巴西柔術的練習需要專門場地設施,對于場地的管控雖然限制了學生自由練習的時間,但可以保證練習始終在教師的監管下進行,進而保證課外練習過程的安全性。
巴西柔術在低段位中所涵蓋的技術動作較為復雜,完整進行教學需要極長的教學周期。而在一學期的教學周期中,可將繁冗的技術構成由劣勢轉化為優勢,專注于某一個動作體系的教學,并在對抗練習中將獲勝方式由降服轉化為優勢判定。這樣不僅可以完成單元的詳盡教學,還能夠在每學期更換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多樣性。
巴西柔術因其新穎的技術構成、突出的實戰屬性以及獨特的身體運用吸引了眾多搏擊運動愛好者們的關注。雖然它在國內的發展與流行仍處在萌芽階段,但并不會影響到其本身所具特性所帶來的吸引力。通過對其優點和局限的分析,只要注重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及教學設計等,巴西柔術進入大學體育課堂無疑是可行的,可以預見,其將成為大學生們參與健康課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