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萍
(浙江省義烏市繡湖中學 浙江 義烏 322000)
初中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理念的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讓學生們認識到社會責任,學會如何處理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調節自身的情緒,辨別是非,學會感恩。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當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的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同,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下的課堂,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學習有關服務社會的課程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較少,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寵愛,對于回饋社會,服務社會和承擔社會的責任意識較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的視頻,例如在感動中國這個節目當中,有很多感人的事例,如幫助貧困山區的學生、堅持一代代人植樹造林等,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當中明白,只要我們在他人需要的時候給予一點幫助,就可以為他人帶來希望,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在觀看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調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在進行德育教育課程,社會離不開規則的相關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進行啟發教育[2]。先讓學生們思考一下生活當中與規則相關的問題:例如,在教師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進行參觀時,由于參觀人數較多,在排隊等候進入博物館時出現了有人不按順序排隊,插隊的現象。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學生會說插隊是不禮貌的,也是不對的。教師在引導學生:為什么你們會覺得插隊是不對的呢?這時有的學生會說:因為他的插隊導致了順序的混亂,耽誤了其他人的時間。教師在進行提問:如果大家在排隊的過程之中發現人太多了,著急的想要進去,那么你會插隊嗎?同學們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不會。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們就能夠認識到遵守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另外,教師還可以舉例在課堂上要遵守學校和班級的秩序,在進食的過程中要遵守食堂的秩序,在行走的過程當中,要遵守交通秩序等等。讓學生明白在生活當中處處都有規則,我們是社會的人,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要遵守相關的規則。任何違反規則的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譴責。雖然人們都很崇尚自由,但是自由時間里在一定的規則之下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防止學生在今后的生活當中,誤入歧途。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場景進行教學。例如,在社會生活的相關的知識學習時,教師可以將生活當中的場景,搬到課堂之中。例如,初中生精神旺盛,活力滿滿,經常在課間時間打鬧玩耍,難免會出現學生在這個過程之中摔倒的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角色扮演,編排一下故事的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加身臨其境的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當中接受的教育。然后教師再讓小組毛遂自薦為其他學生表演這個故事后面的發展。有的小組是這樣設計的,向摔倒的同學道歉,將同學扶起來,而摔倒的同學看在學生誠心道歉的基礎上原諒了肇事者,學會了尊重他人,禮貌他人。有的小組是這樣進行設計的,其他同學無視摔倒的學生,繼續玩耍打鬧,而是摔倒的學生很是生氣和肇事者進行了質問,而肇事者也因為摔倒的同學情緒激動而脾氣激烈,導致兩個人大打出手。學生們通過小組的角色扮演,能夠發現同一個事情,因為不同的處理方式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清楚地讓大家認識到其實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是因為很小的原因引起的。通過生活情境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尊重他人,禮貌他人的重要性,自覺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教師,不僅僅要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當中,基于樹人的思想進行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認同德育教育,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