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
(山東省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常春藤附屬小學 山東 濟南 250000)
基于小學生特殊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在這一時期對外界事物及現象有很強的好奇性和模仿心理,也是其逐漸形成一定思想道德觀念及行為的關鍵階段。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創新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與認知經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力,繼而使其道德與法制學科素養有效提升。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編制中,不僅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融入較強的、具有良好科學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案例,以增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1]。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一步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以不斷優化學生道德與法制知識的理解力和應用能力。如:在《可愛的校園》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所生活學習的場所,發現自己所在的校園的美和溫馨之處,以及維護、建設美好校園需要每位學生所做的努力等。通過制定一定的生活化目標,建立所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此激發學生的認知力,促使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嚴格自我要求,樹立良好的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共建和諧校園。在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把自己對校園的認知用語言表達出來,并對其表達和見解進行評價,以使學生對道德與法制的知識點產生更深、更切身的理解,從而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力,使教學達到良好效果。
道德與法制教學內容源于社會生活及實踐,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念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思考積極性,使教學取得明顯的效果。在融入生活化理念展開教學中,需要教師進行優化設計,從教學展示、案例引用、呈現方式等進行精心設計,以更好地將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吸收和思考,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如,在學《老師,您好》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節日、校內外活動、新聞事件等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表達對教師的熱愛、尊敬之情,也可舉行多樣化的活動,如詩歌比賽、繪畫比賽、作文競賽等,進一步增進師生情誼,不斷優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創設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能夠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其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并在書本知識結合生活體驗的思考中掌握基礎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樹立法治精神,增強法治觀念,形成基本的生活規范常識與行為規則[2]。如,在《班級生活有規則》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首先由學生每天都要體驗的過馬路,設計一些關于交通規則的問題,如過馬路時要遵循哪些規則?如果看到有人闖紅燈,你應該怎么做?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再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每個人都憑自己的意愿隨意過馬路會造成哪些后果等,使學生對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形成深刻的認知。再如,教師可結合學生在班級、學校中遵循的紀律和守則,組織學生討論哪些行為是符合校園規則的,哪些行為是不符合的,作為學校的學生,就當如何從自身做起?通過這種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使規則意識和法制理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制精神。
道德與法治教育源于生活,處處存在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中。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好德育教育時機,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如遲到、打架、不認真聽課、不尊重老師家長、欺負同學等不良現象,進行適時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使學生懂得知行合一,促進學生文明良好習慣養成。如,在《干點家務活》章節的教學中,老師可提前了解學生在家中做家務的情況,并利用班會,組織學生討論大家對做家務的態度,交流做家務的心得,使學生明白做家務是自己就當掌握的一種生活技能,也是對父母的關心和體貼,從而有意識地在家中學習各種家務,懂得幫助父母分擔家中事務,培養學生自立、勤勞及關愛他人的品質。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受到生動的德育教育,促使他們通過學習實現了知行合一,提高了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品質。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求知欲旺盛的時期,也是其豐富技能、養成習慣、提升品質的重要階段。需要老師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特點,精心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和內容、創設生動教學情境,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其對學科知識的深入思考,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制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