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第二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60)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起我要感謝的人。”由此可見感恩的教育對于一個學生是多么的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現如今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感恩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中重要的內容,如何把感恩教育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才是關鍵。感恩教育必須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去體驗,去實踐,引導學生把目光放到身邊,從身邊的細節做起。感恩是一種情感的流露,感恩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我們要從感情的層面上去熏陶學生,培養學生的道德水準。
例如講到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父母每天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分享自己在家父母是通過什么形式愛自己的。比如在自己生日的時候父母會送自己什么樣的生日禮物,會做什么自己愛吃的飯菜。相反自己對于父母的生日有沒有記得,自己在父母生日的時候有為父母做過什么事情沒有。父母一味的付出是偉大的,但是我們也要學會在父母的養育中回報父母,感恩父母。授課的當天回家可以利用完成作業后的時間為父母錘一次背、洗一次腳、幫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講解此單元的時候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為學生提供理解的環境,比如播放《時間都去哪了》《當你老了》《天亮了》等等為人熟知的歌曲,然后向同學提問在歌曲中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悟沒有。同時對于韓紅的《天亮了》可以為學生講解創作背后真實故事。年輕的父母用高舉的雙手阻擋了襲向兒子的死神,而他們自己的身體卻沒有任何的防護,兒子得救了,父母卻永遠合上了雙眼,永遠離開了他們深愛的孩子,他們眷戀的世界。在生和死的瞬間,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們用雙手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兒子,這就是父母之愛。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告訴學生生命是非常寶貴的,擁有生命才能夠擁有一切,對父母的生養和生命的給予要懂得感恩。
教導學生從感恩父母開始,在學生的心中埋下感恩教育的種子。憑借教師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滲透關于感恩的教育。讓學生從日常生活做起,從感恩父母做起,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而為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1]。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戰斗在一線的人民教師要積極相應主席號召,提高小學生的思想認識,養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伴交往”會講到如何和他人交朋友,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一定會在學校交到屬于自己的好朋友的,好朋友之所以能夠成為好朋友一定也是有原因的。從向學生提問自己喜歡什么樣的朋友入手,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樂于幫助人有禮貌的學生一定會成為大家提到比較多朋友的類型。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這樣的人,你會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沒有受到別人禮貌的尊重,你會不會喜歡和這種人做朋友呢?”小學時期是作為學生走出家庭融入到這個社會的第一步,作為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學生要學會感謝身邊的同學:“當其他同學對你做出幫助,比如借給你一塊橡皮,幫你解決你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輔導功課的時候要對他們說:‘謝謝’”。從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日常開始學會對身邊的每一個人表達感謝,提高學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今后才能擔當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作為教師除了要教導學生學會對身邊的人感恩之外,要在日常生活中監督學生保持良好的習慣的養成。教師在學校和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在日常的工作中發現學生對其他人的幫助沒有進行感謝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談話了解情況,詢問學生原因,并對學生的思想加以矯正。感恩教育要滲透在學生日常的一點一滴。同時身為教師也要保持以身作則,對學生表達的善意要及時的表達感謝。言傳身教的告訴每一個學生,感恩是一種優秀的習慣,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治家格言》中非常著名的一句就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于衣食的來源越來越模糊。當今社會優越的生活條件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努力得來的。除了要知道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來源之外,通過教育要讓學生感恩為我們生活提供了保障的人,感恩堅守在自己勞動崗位上盡職盡責的保衛我們生活的人。
例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的第七課的學習中會學習到“我們衣食的來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小學生對于食物來源的了解大多僅限于超市,對于食物的種植生產方式沒有足夠的了解。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食物從生產成長再到收獲,直到端上我們的餐桌上,這個復雜的過程背后包含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學習到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到課堂中來,例如先問問學生:“同學們平時最喜歡吃的是什么菜呀?”“有誰知道這些菜是怎么到我們餐桌上的嗎?”然后老師憑借生活經驗簡單的告訴學生蔬菜或者水果一開始是什么狀態的,直到我們吃到的那一刻中間有多少的過程,需要農民伯伯辛苦的種植,一直精心的照料,然后在收獲的季節收獲果實。這些還遠遠不夠,采摘下來的果實需要經過保存運輸,然后再到超市售賣我們才能吃到。因此我們要學會感謝現在優良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可以吃到天南地北的好吃的。除了要通過講解的形式讓學生們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還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讓家長帶領孩子走進農村,參觀農業生產的情況加深學生的理解。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是靠著他人的努力工作得來的。除了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同時我們要學會感恩。感謝堅守在社會不同崗位上不斷做出貢獻的人[2]。
把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為最基本的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感恩教育是良好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當學生懂得了感恩,才能良性的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為學生日后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學會了感恩,才能讓他們成為有良好道德品質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