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謀華 羅 娟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中心小學 安徽 六安 237146)
情感教育屬于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信念、情感和態度,可以有效健全學生的品格,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情感教育是指教師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產生新的情感體驗的教學過程,這是新課改提倡的教學方式,是語文學科的主要教學任務。學生的實際情感對于性格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有了富有詩意的感情深審美,學生才可以更加全面地進行發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以情悟、以情促知,對學生展開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實際內涵和表達的實際情感,提升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1]。情感教育同樣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心理,達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傳統的只在教學中教授學生具體的字詞讀音、組詞等基礎知識,這樣的教學太過于狹隘。而是要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注重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幫助學生塑造美好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
2.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語文教材,教材中涉及許多閱讀文本,每一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主題和內容,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充分結合文本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可以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體驗和感悟,產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等使語文文本中的文字描述體現地更加直觀、鮮明、生動,從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產生不同的感覺和情感,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充分激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日月潭》為例,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寶島臺灣著名的風景名勝地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優美風光、來歷等等,體現了作者對日月潭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臺灣日月潭的旅游宣傳片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日月潭的優美景觀,從而對此地產生濃烈的向往之情,更好地理解作者對日月潭的喜愛,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
2.2 多樣朗讀,促進讀中生情。小學語文課堂上教授的文本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學生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在閱讀中領悟作者表達出的實際感情。可以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帶讀等朗讀形式讓學生仔細品味文本當中表現出的文字韻味,幫助學生深切地感受作者情感,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點燃情感火花,產生深刻的情感。朗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理解能力較強,可以根據文章的實際內容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在聆聽教師朗讀的過程中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正確把握學生的情感[2]。教師朗讀完之后應該指導學生進行在讀中悟情,通過教授學生一定的朗讀技巧讓學生進行訓練,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語境之下讀出自身的體會,產生不同的情感。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為例,這是清朝末年梁啟超所做的散文,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具有鼓勵性和強烈的進取精神,寄托了梁啟超先生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示范朗讀,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到這篇散文蘊含的濃厚情感和氣勢。然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音樂在課堂上分小組開展朗讀,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感受到本篇散文的氣勢磅礴,被內容所振奮,愿意認真讀書,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3 貼近生活,注重親身體驗。要想在語文課堂上滲透情感教育教師可以有效進行讀寫結合,在課堂上教授一些文本之后讓學生親自體驗,增強對文本的理解產生一些新的情感,然后再通過寫作的方式將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有效輸出,有效開展情感教育[3]。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作為積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各類家國情懷,在通過寫作提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輸出口和途徑,長期以往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豐富的情感認知,幫助學生善于觀察和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真、善、美并且搜集相應的素材激發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情感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