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風神實驗小學 廣東 廣州 510800)
現如今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育中已經不只是將知識簡單的教授給學生,《新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閱讀不僅是學好本門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其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需要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培養在語文閱讀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進一步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小學語文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奠基石,如果對語文閱讀沒有較好的學習,將會在學習其他課程的時候舉步維艱。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基礎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也要通過更多的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此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形成更有效的教學模式。
2.1 基礎教學上提升語文閱讀能力的素養。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不僅要求教師要在原來課程的基礎教學上,更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課堂教學的氛圍,調動學生們在課堂中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提升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語文閱讀的有效性。[1]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第一步應先進行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課文可以初步了解課文的主體是什么,其次,如遇到不懂的字也可以通過翻閱字典等工具書認識,再次,可以簡略的知道課文講的是什么內容?第二步就是精細的再次閱讀課文,這時教師可要求學生一字一句的讀,最好能讀懂課文的每個字、每個詞語以及每句話的含義,有時相同的詞語放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含義,甚至需要結合課文的上下文語境才能明白。通過粗略的朗讀和精細的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開口說話能力,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教師可以再繼續引導學生想象閱讀文字時所描繪的是一副什么樣的場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文能力和想象力,增加核心素養的能力。
2.2 組織活動,培養閱讀興趣的素養。教師可以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們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體驗,還能為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核心素養奠定好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可將課文分為不同的段落或不同的角色,再由不同的學生來表演,小學生天生喜歡玩耍,給學生創造一種愉快的氛圍比呆板的坐在課堂里聽課會有效得多,通過這種參與式的體驗,來讓學生們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從而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更大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以便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更適合于全面發展的要求和目標。
例如:在《去年的樹》這篇課文中,便有較多的角色,小鳥、大樹、樹根、大門、小女孩,分角色讓學生來表演,隨著小鳥的視角在尋找大樹的情節中不斷發展,層層遞進的劇情可以得知小鳥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于學生們的體驗感也更為深刻。還可以讓參與表演的學生自己說說在表演時,以小鳥的內心世界說說看小鳥當時在想什么,讓每個學生都有能參與進閱讀的方式進行更深刻的閱讀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3 把握實際,啟發自覺閱讀的素養。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克服在閱讀過程中的困難非常重要,這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講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既能讓學生對學習和生活感到別有一番新意,又能夠讓學生在語文閱讀中了解更多的知識,強化生活經驗[2]。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的這篇課文《牛肚子里旅行》,實際情況是現在很多的小學生很少能真正的接觸到牛,那么對于課文中的牛的生理結構也可能會很難理解,那么教師如何可以把握這點再想辦法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呢?教師可以在學習課文前通過制作課件或者視頻先普及相關的知識點,教師再通過設置提問,牛為什么有四個胃,這四個胃又具有什么樣的特殊性?所以蟋蟀為什么不小心掉進了牛的胃里有沒有可能跑得出來?既幫助學生們了解牛反芻的科學知識,又感受到課文的趣味性,而且在課程結束后,再引導學生們畫出蟋蟀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相應的小知識,利用學生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經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把握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克服在閱讀過程中的難點,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學生們的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將語文閱讀培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并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機,構建一個能更有效的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
隨著核心素養這一教學要求理念的提出,教師們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不僅要立足于學校書籍課本的基礎上,更要對學習的內容要進行不斷的深入和開拓,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培養閱讀能力,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語文閱讀的教學中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好的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