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英
(河南省鞏義市第二高級中學 河南 鞏義 451200)
從刀耕火種到農業文明,再到蒸汽時代、電氣化時代、信息社會,直到當今風靡全球的人工智能,人類的科學技術不斷得以傳承和發展。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醫藥診斷、金融貿易、機器人控制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日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人工智能從一開始注定是個復雜的綜合體。那么普通高中對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也必須多樣化和綜合化,方能做出相對客觀的衡量。
在當今中國,考試評價是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指揮棒,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這是廣大教師現實卻無奈的選擇,這就是中國基礎教育最大的實際。因此,要想人工智能教育在普通高中落地生根,必須精心設計普通高中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的評價策略,才能確保其有效發展。究竟如何評價呢?筆者設計了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體,終結性評價為參考的評價體系。
2.1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體,通過學習檔案袋記錄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1)課堂表現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課堂上的表現,具體為:回答問題的規范程度、質疑精神、辯論能力、完成課堂實操任務的程度、其精神面貌等方面。此評價角度能夠評價學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到的”、“情感態度”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和應用,視頻采集、圖像抓拍技術可以用于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檢測和信息采集,從而可以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整體把握,形成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應變策略和個性化輔導,促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2)社團活動表現評價。社團活動時要圍繞著真實生活的情境設置目標任務,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抽象問題,轉化成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實現的技術問題。然后通過動手實踐,完成人工智能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全過程。此評價角度可以評價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建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編程能力”、“意志品質”、“科學精神”等。
(3)參加比賽表現評價。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新類競賽,在激烈的競賽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應變能力和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長學生見識,提高綜合素質。教師應在比賽中對學生全程表現進行觀察和記錄,得到比賽評價的第一手資料。該評價角度能夠反映學生的競爭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
2.2 以終結性評價為重要參考,堅持學生作品評價和紙筆測試相結合。
(1)學生動手實操考試,然后運用多種手段展示自己作品。科學設計終結性考試動手實操題目,統一提供設計用紙、制作材料和器材,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審題、作品設計、材料選擇、作品制作、編程調試、作品優化等諸多環節,然后借助于作品演示、多媒體等多種手段進行作品介紹。教師對學生作品的科學性、實用性、美觀性等角度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參考比賽時的過程性表現,對學生的動手實操給予客觀評價。
(2)學生參加紙筆測試。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也需要學生參加紙筆測試,以完成對學生的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的考察。人工智能教師在命題時應在試題的立意、情境、設問三個方面下功夫:立意即試題的考察目的,情境是實現立意的媒介及相關資料,設問是指試題如何呈現。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試題立意是:知道人工智能的定義、由來和發展歷程,掌握其基本原理及發展前景,引導學生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和深刻影響,培育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親近感和興趣。其情境的設計應該是從真實生活而來,比如說2020年的全球疫情的肆虐,限制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就可以設計不同用途人工智能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完成送餐送菜、取快遞、疾病診斷、打掃衛生等工作,讓學生們感覺人工智能技術就在身邊。其設問的形式可以增強試題的開放性,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鼓勵學生從從多角度、多層級進行闡述,充分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眾所周知,普通高中人工智能教育開展已經迫在眉睫。人工智能教育想要有效開展,就需要提前考慮其評價方式。在當今時代,創新能力的培養比知識的學習越來越顯得重要,因此,我們要逐步建立重創新、重實績的人工智能教育評價體系,營造濃厚的人工智能教育氛圍,促使更多更優的人工智能人才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