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加添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學 福建 福州 350000)
思想政治高考復習課不同于新課教學。在知識的掌握上,不僅要讓學生再現考試大綱要求的考點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考點知識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現象,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提高學生的論證、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因此,高考復習課的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的設定應高于新課教學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從知識目標的角度講,高考復習課的知識目標的設定應側重于挖掘知識的內涵和拓展知識的外延,對知識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邏輯結構。從能力目標的角度講,應以高考考試大綱要求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為目標,突出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把考點知識的復習過程、能力的提升過程以及素養的養成過程設計為同一過程,在知識的運用中培養能力,在能力的提升中深化對知識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社會參與的素養。
要做到知識、能力與素養的統一,必須精心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在《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神奇的貨幣》一課的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設計“考點展示”“基礎梳理”兩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學習考點知識,然后通過“合作探究”或“議題探討”等環節讓學生把考點知識與高考能力要求對接,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這樣的設計就能較好地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理性思考,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從而實現知識、能力與素養的統一。
“點”就是知識點、高頻考點、重點、易混易錯。“線”就是知識線索。“面”就是知識結構體系、覆蓋面。
在思想政治高考復習中,知識點的識記、理解是最基礎的。沒有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就無法進行推導,理出知識線索,構建知識體系。即使勉強建起了思維導圖和知識體系,也是沒有內容的空架子。例如,如果對“存款準備金率”這個概念不理解,就無法拉出“存款準備率下降——銀行放款增加——一定程度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知識線索,從而也就無法完整構建國家宏觀調控的知識結構體系。因此,在思想政治高考復習特別是一輪復習中,要以點為主,兼顧“線”和“面”。要狠抓考點過關,深入挖掘知識點的內涵,并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的運用。同時要突出對高頻考點、易混易錯點的敲打和落實。而對處于被兼顧地位的“線”和“面”,則主要在課、單元、專題、模塊的總結歸納課上來完成知識框架的構建。現在的全國高考政治試題并不強調知識點的覆蓋面,而是突出能力和覆蓋面,追求考綱要求的四大能力的體現。強調“點”的過關,既有利于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又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在高一高二的思想政治課新課教學中,絕大部分的老師都較好地處理好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的關系。特別是2017版新課標頒布后,許多老師都對活動型課程和議題式教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老師們的教學觀念有了較大的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有了許多的創新。但是,在許多學校的高三復習課中,不少老師的課堂就沒那么活躍了。老師們不敢也舍不得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總覺得有太多的考點要講解,太多的難點在解釋,太多的方法要傳授,太多的知識體系要構建。他們認為把課堂時間給了學生,就會影響復習的進度、復習的效率。其實,思想政治復習課的課堂效率要看學生的收獲有多少,如知識掌握多少、能力提高多少,而不是老師講授多少。如果老師的講授內容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或不適合學生高考的需要,或學生沒有吸收,那么,講得再多也同樣沒有效率。
本人認為,高三思想政治復習課同樣要貫徹新課程理念,同樣可以大膽采用議題式教學、合作式探究。如在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流通手段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先設置“‘商品—貨幣’這個跳躍的成功對消費者、對企業、對國家社會各有什么意義?”這樣一個議題讓學生討論,等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商品價值的實現,對消費者來說,有可以滿足消費的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意義;對企業來說,有獲得商品的利潤,完成生產任務的意義;對國家社會來說,有可以使得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推動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個議題:“結合我國當前實際說明實現‘商品—貨幣’這個跳躍存在一些困難的原因?”通過討論,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目前在社會再生產過程各個環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如在生產環節有產品的質量問題,產品的結構問題;在交換環節有流通渠道、商品信息不暢通問題,有市場不夠規范問題;在消費環節有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問題等。最后提出第三個議題:“如何實現‘商品—貨幣’這個驚險的跳躍?”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在生產領域,要提升供給質量,調整商品結構。如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發展特色品牌、發展休閑旅游產業等;在交換領域,要拓寬流通銷售渠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電商、推進流通服務網點建設、加大品牌推廣等;在消費領域,要提高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穩定物價、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等。這樣的議題設置,層層遞進,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僅復習了高考考點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這里要注意的是,高三的高考復習課和高一、高二的新課教學的目標、手段和方法是有區別的。在思想政治課的高考復習課中,老師的引導要比新授課更加理性,設置的議題要更有“議”的價值和必要,不要設置一些太感性的議題。如“你知道我國目前有哪些商品存在‘商品—貨幣’跳躍的困難?”“假如‘商品—貨幣’的跳躍不能實現會帶來什么后果?”等。
余文森教授說,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表現為課前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設置好議題,要寫好教案,制作好課件,準備好導學案,設計好練習題等等。生成就是根據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體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勢引導。學生的表現和體驗成了新的教學資源。
一節高效的思想政治高考復習課,預設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在上復習課之前,老師要精心備課。哪怕是教齡再多、經驗再豐富的老師,課前不備課都是不負責任的。預設是上好復習課的基礎和前提。如在《神奇的貨幣》一課的復習中,老師首先要明確本課考綱要求學生掌握的有七個考點,即商品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產生與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金屬貨幣與紙幣、貨幣與財富、結算與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然后設定本課復習要達到的目標,即掌握考點知識,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樹立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提高公共參與的素養。最后選取最能達到目標的手段和教學方法,并寫好教案,做好課件。
但是,高考復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是有思想、有主見、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的高三學生,他們對考點知識、對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課堂中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按照老師預設的思路進行學習,學生可能提出一些老師事先沒有預計到的問題,說出一些獨特的意見和見解,導致課堂活動的進行與老師的預設發生偏差。面對這種“突發事件”,老師可以把學生的問題和見解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及時調整原先的預設,使課堂成為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課堂。如在“如何實現‘商品—貨幣’這個驚險的跳躍?”議題的討論時,學生有可能說出“要實施‘互聯網+’戰略”“在提高商品的性價比。”“要加大廣告宣傳力度。”“要對商品進行高檔包裝。”等,老師就要把學生提出的這些措施作為新的教學資源,進一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影響消費的因素。